光伏長城背後的世界超級工程 厚積薄發的長期主義
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衛星圖像顯示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庫布齊沙漠,已從2017年的荒涼沙漠變成如今的「光伏長城」,既反映出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走在世界前列,又反映出中國以長期主義態度推進超級工程。
獲得NASA關注的「光伏長城」工程,是計劃至2030年,在黃河南岸、庫布其沙漠北緣,用光伏板築起一道長約400公里、平均寬約5公里的藍色防沙區。按照官方的設想,「光伏長城」工程規劃裝機容量高達1億千瓦,是世紀工程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的4倍。「光伏長城」本來已經是足以驚歎許多人的大工程,卻只是地跨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的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一部分,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又只是超級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的一部分。
據《中國綠色時報》在2021年的報道,「三北防護林工程」是伴隨改革開放起步的中國第一個世界超級生態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植樹造林工程」。《中國綠色時報》介紹稱,「長期以來,中國西北、華北及東北西部,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木料、燃料、肥料、飼料俱缺,農業生產低而不穩」,「三北地區分佈着中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戈壁,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風沙化土地面積的85%,形成了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這一地區風蝕沙埋嚴重,沙塵暴頻繁」。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之前,三北地區的沙漠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初有加速擴展的趨勢,危及自然生態。
20世紀20年代,生活在北京的著名作家郁達夫寫給當時還只是北漂青年沈從文的《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中,開頭寫的便是北京讓人難以忍受的沙塵天氣:「今天的風沙實在太大了……我坐在車上,一路地向北走去,沙石飛進了我的眼睛,一直到午後四點鐘止,我的眼睛四周的紅圈,還沒有退盡。」科幻作家劉慈欣所著小說《三體》中的地球三體組織的領導人麥克·伊文斯曾在中國西北地區種樹。
在啟動改革開放之際的1978年、1979年,為了應對三北地區日趨嚴重的沙漠化災害,中國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計劃在涵蓋13個省(區、市)、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大力開展「造林種草,特別是有計劃地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期限截至2050年,歷時73年。
目前「三北防護林工程」已經持續開展40多年,許多生活在三北地區的人都有切身感受,沙塵暴氣候災害已有大幅緩解。《中國綠色時報》在2023年的報道稱,已實施45年的「三北防護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照此趨勢下去,若再經過20多年的努力,到2050年,三北地區的生態將有大幅改善。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啟動的眾多大工程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個,揭示出中國雄心勃勃、長期主義的面向。中國本是不少人眼裏帶有威權色彩的國家,「中國崩潰論」的說法曾在輿論場流行一時,但出乎意料的是,中國竟能堅持40多年去開展全球最大的植樹造林工程。不單這樣,與「三北防護林工程」相伴隨的改革開放盡管在發展過程中產生和積累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40多年改革開放讓中國徹底告別貧窮、落後的面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說明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無疑有值得總結的經驗,中國的發展不是簡單照搬威權主義敘事所能概括。不可否認,中國依然面臨許多困境,民主和法治的水平與國家長治久安的要求存在明顯落差,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危害仍然嚴重。中國需要持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強化民主監督和制衡體系。但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發展成就和堅持數十年去推進世界超大工程的事實表明中國的發展經驗、長期主義具有啟發意義。
當然,發展是為了人民,無論是國家政策導向還是重大工程,都應考慮民眾的接受程度,都應平衡民眾的短期訴求、中期訴求和長期訴求,都離不開民眾的監督和評判。中國當然要持續引入和強化民意機制,但同樣應該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經驗和長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