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推倒防火牆 中國應為徹底解決「捱罵」問題邁出勇敢步伐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日前,中國內地學者王文撰寫了一篇文章《國際論壇上經常被「問住」,中國學者怎麼了?》,從個人親歷出發,講述近年來跨國對比中諸多亟待提升的細節。他表示「中國發展在基礎設施上拉開了與多數國家的差距,但微觀層面上的對外交往鬆弛感亟待提升」,國內「對外交往紀律嚴苛、程序繁瑣,形式主義充斥日常」。

他認為,「中外訊息『半脱鈎』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中國學者對外講述的多是官方話語框架下的詮釋,既沒有政治話語學術化,也暴露出了近年來中國學術理論的貧瘠;相比之下,國際上的新鮮提法和學術闡述則層出不窮」。

他直言「中外訊息流動受到比過往更嚴重的阻隔」,「中文訊息很難穿牆而出,海外數據也常被攔牆外」,「智能科技時代,大語言模型正以幾何倍數增長的速度提升西方話語邏輯下的語庫語料,若中文生成的內容不參與到全球流動與語料語庫融合競爭中,會為未來的歷史敘述偏差埋下隱患,更無助於『捱罵』問題的全面解決」。

王文借鑑「新質生產力」的邏輯,認為解決「捱罵」問題需要「新質思維」,需要對外講述中國的人(勞動者)、訊息話語(勞動資料)和國際輿論圈(勞動對象)的質變,既「允許和鼓勵學術界的『百萬大軍』以及社會大眾,都參與到解決『捱罵』問題這項事業上來」,又「為更多國際受眾走進中國創造便捷的制度條件」。

上海浦東的鉅變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中國經濟的成功離不開改革開放,中國文化和對外傳播的改進同樣離不開進一步改革開放。(新華社)

基於以上分析和邏輯,王文提出三條建議:徹底簡化外事審批程序,去除形式主義般的畫押畫圈,更不能讓『安全泛化』而阻礙中外交流;要逐漸分批次、分區域、分領域地推倒網路防火牆,通過訊息跨境流動暢通化倒逼中國各個機構、普通民眾在全球數據流中的競爭力;繼續加大外國來華遊客的簽證便利化,全面招攬國際人才,改革學術評價體系,激勵知識精英在底層邏輯上進行思想競爭。這三條建議有利於中國在進一步改革開放過程中融入和影響世界,而不是被世界孤立。

應該說,王文的分析和建議有道理,是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理性選擇。封閉、保守的環境是難以孕育偉大的文明,開放、包容才合乎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潮流。

今年是新中國建立75年和改革開放46年,相比於75年前和46年前,中國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長期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工業國。但遺憾的是,中國的國際形象、來華外國遊客人數、中文訊息和思想的影響力均與一個有着幾千年文明史、14億人口體量的經濟大國嚴重不匹配,以至於時至今日,中國國家軟實力仍存在重大短板,依舊被「捱罵」問題困擾。

不可否認,這背後有國家發展階段的問題,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夠現代化的問題,有精神文明滯後於物質文明的問題。然而即便這樣,在經歷改革開放40多年的積累,在未來仍需通過改革開放來推動國家現代化進程的背景下,中國依然有較大空間去講好中國故事,去推動文化軟實力、對外傳播與國家發展共同進步。

中國作家劉慈欣創作的《三體》在世界範圍內取得的成功,說明優秀文化作品之於國家軟實力的積極意義。(資料圖片)

通常來說,一個國家若想徹底解決「捱罵」問題,在全球展現感召力和吸引力,離不開三點。一是該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處在改進之中,民主和法治水平穩步向前,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持續改善。二是該國社會環境開放、包容,促進本國民眾和外國民眾的交流、合作,既鼓勵本國民眾在國際舞台貢獻聰明才智,又能吸引外國民眾前來生活、讀書、旅遊和工作。三是文化軟實力在全球範圍內產生積極影響,其中一個具體指標是湧現一大批有影響的原創文化作品。

對於中國而言,改革開放46年以來國家方方面面的發展成績已經為講好中國故事、構建文化軟實力創造了有利條件。今後中國當然要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促進社會公平,提升民主和法治水平,持續增進人民福祉,解決長期以來未能解決的問題或發展過程產生的新問題,追求良政善治,從而為根本解決「捱罵」問題建立實踐基礎。

與此同時,推動社會環境趨向開放、包容,既讓中國社會進一步與世界融合,又為更多外國人來華創造便利,同樣是中國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必然選擇。正如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茁壯成長、趨於開放,今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同樣應該邁出勇敢步伐,要在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走向世界、影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