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牛市來了,我得賺錢」 內地年輕人炒股還是被炒?
自官方從9月24日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以來,中國股市中的年輕人身影就無所不在,這些新股民在想方設法,希望在近年來最大的一次股市漲勢中分一杯羹。
在外界一般印象中,多年來,內地證券市場都是由中老年群體主導的,但券商現在均稱,最近「00後」「90後」的新帳戶激增。
據《證券時報》報道,9月23日至9月30日期間,湘財證券新增開戶的投資者中,00後成為主力,佔比達27%,90後佔比為23%。兩者的佔比總和達到了50%。民生證券方面也稱,自9月24日至今,開戶申請客戶中,00後佔比超過五分之一,90後佔比四成,兩者佔比超過半數。
證券日報網引述東北證券相關負責人說,與往年相比,今年開戶主體明顯年輕化。在新開戶的投資者中,18歲至25歲的年輕投資者佔比顯著提升,顯示了年輕一代對於證券市場的濃厚興趣和信心。
在這群00後、90後股民中,不乏學生群體。據《潮新聞》報道,在浙江大學的校園論壇,近期不少帖子都與股市有關,包括有人貼了自己的收益圖,總資產23萬多元(人民幣,下同),其中盈利有3萬多元。
紅星資本局引述重慶一名18歲的大一學生小王說,這是第一次入場炒股。他說,打算投入股市的資金,是打暑假工做服務員賺來的5000元,「這筆錢不少,相當於我五個月的生活費了,全部投入股市還是很心疼,但『風浪越大魚越貴』」。
他還提到,平時會關注一些財經資訊,從各個方面搜集資訊,比如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並表示已做好了血本無歸的準備。「人們常說,進入股市虧是正常的,都是交的學費,這5000元能翻一番我就知足了。」
「過山車」的股市
中國股市9月24日以來一路狂飆,過去兩周上漲約27%。其中,在9月27日,由於交易量過高,上海證券交易所在處理交易時還出現罕見的延遲現象。
10月8日,中國股市在經過一周的國慶假期休市後重新開市,主要指數集體高開,滬指一度暴漲逾10%。不過午市後各指數漲幅收窄,滬指最終收漲4.59%,回落至3500點以下。
這波連續多天的漲勢最終在10月9日回檔。A股三大指數當天全線下跌,其中創業板指大跌逾10%,創史上最大單日跌幅記錄。
許多在國慶假期期間開戶的年輕股民,節後首度進場想要搶搭這波漲勢,結果遭受震撼教育。潮新聞引述一名00後大學生小海說,他在國慶假期結束後第一天(10月8日)進去加倉了,於是成本定格在了高位;10月9日股市從早市開始大跌,他的心情也隨之起伏。
小海說,他每隔幾分鐘就要用手機查看股票走勢,當天中午回升了一點還在暗自期待,沒想到午後又跌了下去。他說:「感覺瞬間成老股民,還要一個漲停板才能回本。」
《第一財經》也引述一名90後股民說:「節後首個交易日一早衝進場,原打算今天漲一點就賣,沒想到倉內個股全部跌得厲害。」這名股民還說,國慶假期湊了湊手頭的現金,加上向銀行申請的消費貸款金額,一共50萬元投入股市,沒料到第二天就吃「癟」。
在微博、小紅書等廣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平台上,不少人都在發文哀嚎。有人說:「第一次入市就被套了,一點都沒心情吃飯」「還以為是一夜暴富,結果賠了個底!」還有人抱怨說:「早知道不要把杠杆開得那麼大,貸款的錢都快清空、見底了。」
借錢炒股
綜合央視網和每日財經網報道,經過多輪降息後,目前銀行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已普遍降至3%以下,多款銀行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更降至2.88%,甚至有銀行將消費貸利率大幅降至「1」字頭。
有業內人士說,較低的消費貸利率,可能導致市場出現跨市場套利。股市火熱之下,近期還出現貸款仲介、助貸機構推薦用消費貸違規炒股的情況。
不過,南方都市報APP報道,有消息稱,金融管理部門已對商業銀行進行視窗指導,銀行信貸資金嚴禁違規進入股市。多家銀行緊隨其後發布相關聲明,對於違規入市的信貸資金,將提前收回貸款。
《第一財經》引述業內人士指出,後市仍面臨回檔風險,將低成本的消費信貸資金投入股市,本質上是一種使用杠杆的行為。如果市場出現動盪,虧損會被放大。此外,這種行為還可能將風險擴散到金融機構,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增加。
除了貸款以外,似乎也有不少人贖回理財產品來增加投入股市的資本,這給金融機構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壓力。
《彭博社》10月10日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金融監管部門近期向金融機構瞭解短期理財產品的贖回情況,及機構因此面對的流動性壓力,以防範債券市場潛在的波動風險;監管部門並要求有關金融機構即時監控理財產品規模變化,密切關注有關風險。
知情人士稱,目前尚不清楚監管部門是否會採取進一步行動,加強監測是防範債市發生風險而採取的預防性步驟。
彭博基於普益標準的數據測算顯示,中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在9月22日至10月6日期間下降了1.05萬億元。普益標準是一家追蹤中國資產和財富管理行業的諮詢公司。
所以說,大膽入市的不只年輕人,許多中國人都想孤注一擲,趁這一波股市漲潮狠狠賺一筆。但現實是,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幸運。
《紐約時報》引述在廣東就讀商科專業的大二學生貝拉.陳(譯音)表示,擔心一些新投資者會做出不明智的決定。據報道,她在社媒發佈了自己對共同基金的投資情況,她警告自己的關注者在投資時不要受情緒左右。但她說,有些人告訴她,她買什麼,他們就買什麼。
「說實話,我覺得這種現象有點誇張……很多人似乎只看到『牛市來了,我得賺錢』,沒有完全意識到風險。」
這一切的背後,可能與中國各項經濟指標近年來的表現有關。
中國在2022年末放棄冠病清零政策後,疫情期間遭受重創的經濟沒有如外界預期般快速反彈。相反的,從年輕人失業率、到消費者信心、再到樓市投資等都不盡如人意,這不僅讓中國股市一直往下探,還嚴重打擊了人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
官方會加碼刺激?
有觀點認為,在這一波股市漲潮下,市場信心逐漸回升。但若官方沒有進一步加碼刺激政策,好不容易重返大眾視線的股市上漲現象,恐怕會是曇花一現,來之不易的信心也會崩塌。
對此,《彭博社》報道分析說,隨著市場的「膝跳反射」式上漲暫歇之後,投資者開始權衡刺激政策對經濟的效力是否足夠且可以持續。從消費端看,中國長假期間單次出遊花費低於疫情前,顯示復蘇仍需政策支援。
市場現在主要是「預期和基本面的博弈」,南方東英量化投資總監王毅向彭博社說。「投資人希望看到政策預期可以落到真實的一些業績改善、宏觀數據——不論是通脹,就業或者債務問題。大家都希望有一個短期迅速的結果,但這個預期從時間上來講不太容易實現。」
《路透社》也引述晨星亞洲股票研究總監陳麗子說,中國股市能否持續上漲,取決於更有效地解決住房庫存過剩和促進消費活動的政策細節。
學者籲中小散戶要小心
財新網10月9日刊登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研究員、改革開放史研究學者王明遠的文章《即便是牛市來了,中小散戶也很難賺到錢》。文章說,最近幾天各種非理性的聲音都來了:不少大V經濟學家或券商研究機構,在那裡不負責任地大喊「真牛來了」,鼓動大家抓緊上車;有的投資者也開始飄飄然,重新評估自己的投資能力和運氣,按捺不住想往前沖;整個社會也因為股市指數好轉這一個小小的信號,對經濟大面產生過多的聯想,產生了經濟拐點已經來到的幻覺。
他寫道,中小散戶雖然貢獻絕大數交易,卻只分得極少數收益,並以上證所最後一次公佈的不同類投資者盈利情況為例稱,2017年個人投資者貢獻了82.01%的交易額,但是僅僅獲得了股票市場不到9%的盈利。反言之,機構投資者僅僅用了不到18%的交易額,就獲得了91%以上的利潤,二者利潤率差達到46倍以上。
王明遠在文章中列出了一系列數據,並強調「越是牛市,中小散戶越要小心」,同時提醒中小投資者在投資前,要三思而後行。
歸根結底,堅持理性投資才是提高投資成功率的關鍵,一味追高甚至借錢炒股,一旦遇到市場波動,尤其現在國際局勢動盪不斷,很容易便陷入血本無歸的窘境。年輕人炒股,一不小心,可能就反過來被股票炒焦。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