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如何在上海提拔年輕幹部吳邦國、黃菊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鄧小平在上海》一書,詳細介紹了鄧小平如何關注上海領導班子建設。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鄧小平曾多次來到上海,對上海培養選拔年輕幹部的工作表示支持,並對吳邦國、黃菊等年輕幹部的工作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吳邦國、黃菊等一批在鄧小平的直接關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幹部在90年代先後成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有的還走上了中央領導崗位。
作為在鄧小平親自關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領導幹部中的一員,黃菊每當提到鄧小平對上海領導班子的關心時,總是感慨萬千。他說,1983年上海調整市級領導班子,當時的市領導陳國棟、胡立教、汪道涵挑選了18個人,他也是其中之一。他們這批人當時都是四五十歲左右。市委書記陳國棟同志比年齡最小的邦國同志大了31歲,比我大了28歲,可以算是我們的父輩。這些老領導與我們素不相識,通過全面考察後,扶上馬送一程,在實踐中逐漸培養我們。
在鄧小平關於「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方針的影響下,首先在中央順利地實現了幹部的新老交替。但是,就全國範圍而言,老同志讓路,中青年幹部接班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1979年前後,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黨委雖然也都提拔了一兩名稍微年輕一點的幹部,但是,當時全國一個省市的黨委往往有十五六個、十七八個,甚至更多。年輕幹部的名字總是排在尾巴上,充當擺設和陪襯。針對這種現象,鄧小平向全黨明確提出,要在全國範圍內認真選拔年輕有為的幹部。
其中,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更引起了鄧小平極大的關注。1979年7月,在鄧小平就如何實現幹部新老交替這一事關現代化事業成敗的關鍵問題苦苦探索的時候,他專門來到了上海。7月21日上午,鄧小平接見了中共上海市委的全體常委和幾位顧問。市委第一書記彭沖請鄧小平作指示。鄧小平開宗明義地向上海市委提出了培養和選拔接班人這一個全國普遍存在而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大問題是接班人問題。任何地方、任何部門都有這個問題。現在就要有意識地選一些比較年輕的人,這是黨的戰略任務、根本任務」。
鄧小平指出,在粉碎「四人幫」以後,老同志先後都恢復了工作,但他們的年紀都比較大了,精力不夠,又多數有病,並不能真正頂班。有的即使現在能頂班,再過5年也不行了。因此,從現在著手,三年內的任務是選好一、二、三把手。選四五十歲的、身體好的、能堅持八小時工作的。如果說,三中全會解決了思想路線問題,這次就是解決組織路線問題。他還要求老同志要有意識地培養、幫助並大公無私地選拔年輕力壯的人,要任人唯賢,選真正好的,不能論資排輩。講解放思想,這是最大的解放思想。
這次講話表明,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思考的一件根本大事,就是要解決組織路線問題,選拔好接班人。這次鄧小平在上海發表的講話僅僅是他在這個問題上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的一個開始。此後,鄧小平在山東、天津視察時,又多次談到,選拔和培養年輕幹部,這是涉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能否後繼有人,黨和國家的重要崗位能否掌握在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的幹部手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對於上海市委領導班子的組成,鄧小平提出:市委常委這麽多人就不太好,最好7個左右。
當時,上海市委共有19個常委。後來,鄧小平在山東、天津的講話中也都提到上海市委的常委太多了、太老了的問題。彭沖說,7個人少了。鄧小平接著說,7個人少了,那就9個人吧。如果能比現在的班子再年輕一點更好。另外,把市政府建立起來,副市長、副省長必須能幹工作,廳局長一定要是壯丁。
他還向在座的上海市委領導同志特別提出,要善於發現人才,選拔人才和培養人才,這是領導者成熟的主要標誌之一。
當然,這不僅僅是對上海,也是對全國其他地區提出的要求。
鄧小平的這番話使上海的市委領導陷入了沉思。全國其他地區培養選拔接班人的工作已經起步,上海在這個方面決不能落後,這是關係著上海今後發展的一件大事啊。
根據鄧小平的講話精神,1982年1月,上海市委部署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推薦優秀中青年幹部工作,從中培養、發掘一批優秀人才。同年6月,市委組織部增設了青年幹部處,專門負責中青年幹部的選拔、培養工作。為推動上海的中青年幹部選拔工作從個別選拔到大規模選拔的轉變,上海根據鄧小平提出的要「深入到群眾中去選拔人才」的指示,加快中青年幹部選拔工作。市委、市人事安排小組和中央工作組通過請老幹部、老專家、社會知名人士推薦青年人才;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的同志中去尋找人才;到綜合性研究機構和決策機構中去選拔人才;深入到經濟實體中,選拔有改革精神、有創見、注重實幹的青年企業家;在總工會、市婦聯、科協等群眾團體中建立人才開發基地;從市優秀黨員、勞動模範、新長征突擊手、三八紅旗手、機關先進工作者等先進模範人物中選拔勇於創新、具有組織領導才幹的年輕人;從大規模群眾性活動的積極分子和組織者中去選拔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知識分子集中、人才密度較高的單位去發掘人才;從共青團系統中去選拔人才;到統戰系統中去發掘人才;以及請青年人推薦青年人等各種方式,在全市範圍內選拔出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幹部。在此基礎上,市委經過認真的考察、廣泛征求意見和反覆比較,提出了由吳邦國、黃菊等18名年輕幹部組成的名單。鄧小平還特地請回了上海的老領導、當時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丕顯來指導上海領導班子的組建工作。
1983年2月22日上午,來到上海視察工作的鄧小平召集陳丕顯,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國棟,第二書記胡立教,市委書記、市長汪道涵等老同志一起商談上海領導班子的組成問題。
鄧小平在看了上海市委推薦的中青年幹部的名單材料後,十分滿意。雖然鄧小平對這18個人一個也不認識,但他表示,這18個人都合格。上海人才多,合格的人也多,也選年輕的。60歲的,只能再幹五六年了。你們市委各部、委、辦、局每個單位要選3到5個年齡在三十多到四十幾歲的人,準備再接替。你們提的名單中有5個50歲以下的可以了。從年齡上來講,這些人可以說是後來居上。
一旁的陳國棟補充道,把踩線的人加上去是7個。鄧小平表示,年輕的同志可以提到前面一點。我相信市委、市人事安排小組、中央工作組考察的結果。
接著,鄧小平談了對上海市委、市政府等領導班子具體組成的意見。市委、市政府的組成班子要進行大換血,要讓更多的年輕幹部有機會大顯身手,但同時,也要適當地保留一些老同志。他對陳國棟、胡立教、汪道涵3位老同志囑托道,在這次調整班子時,你們要留下來,要為年輕幹部把握大方向,培養、鍛煉這些年輕幹部。
對於上海選拔、培養年輕幹部的工作,鄧小平借用了陳雲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快刀斬亂麻」,一個星期解決問題,10天到半個月足夠了。包括中央書記處拍板時間在內,10天到15天。不解決,要礙事。
鄧小平還對繼續留任的陳國棟、胡立教、汪道涵3位老同志說,兩三年後要交班。一旁的3位老同志連連點頭,表示要服從命令聽指揮,努力搞好傳幫帶,站好最後一班崗,兩三年內隨時準備交班。其他一些不再擔任市委書記、常委的老同志,也都表示了愉快地退出崗位,積極支持青年同志上來。
鄧小平還說,交班以後,可以當上海的顧問,工作是做不完的嘛!不靠年輕人,靠我們霸住不行。
最後,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談到,要開創社會主義新局面,要進行各方面的改革,首先要進行機構改革,機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調整領導班子。可以說領導班子的調整是整個改革工作第一位的問題,其他的問題都要讓路,不能干擾。對上海要求是如此,對全國要求也是如此。不抓緊領導班子的調整,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工作都會受到影響,這就直接影響到四化建設的進程,更談不上開創新局面了。對調整領導班子要有緊迫感。上海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都走在全國的前列,在這個問題上再也不能遲了。就全國範圍而言,上海在這方面的工作已經處於中遊了。當然上海有上海的具體情況。
下一步部、委、辦、局、區的班子調整工作,還是可以跑到前面去的。上海有人才,希望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再遲了。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精神,上海市委對市委、市政府的班子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和重組。1983年,經中共中央批準,原來上海市委的18名常委中,只留下了陳國棟、胡立教、汪道涵、王鑒和上海警備區的章塵政委5人,為年輕幹部把握方向。其餘的13位常委全部退居二線。同時從18名年輕幹部中選擇了7名優秀人才進入市委常委。在同年4月召開的市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選舉產生了7名正副市長,其中6名副市長都是新當選的。新的市委常委的人數從原來的近20人減為13人,他們平均年齡56.4歲,比原來的64.7歲,平均下降了8.3歲。原先市政府中13名市長、副市長的平均年齡是65歲,文化水平大學程度的占38%,現在新當選的市長和副市長的平均年齡為52.7歲,比原來整整下降了12.3歲,大學文化程度的為100%。
而且,這些進入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的新成員都是從副局長和企業、科研院所領導崗位上直接進入市一級領導崗位的。同時,上海還結合本市的實際情況,按照「先進後出」、「邊進邊出」的原則,對區、縣、局以及大廠、大企業的領導班子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和加強,一批老幹部從第一線退下來,或者離職休養,充實了一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年輕幹部。調整後的區、縣、局以上領導幹部班子正副職人數共1188人,比1982年底調整前減少了126人,其中新提拔的年輕幹部達到656人,成員的平均年齡52.8歲,比調整前降低了7.3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成員占班子成員總數的比例上升到64.4%,比調整前提高了30.6%,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占班子成員總數的36.9%。
經過調整,一大批優秀年輕幹部走上了領導崗位,原先存在的幹部年齡老化、文化程度偏低、部門結構重疊,副職過多的狀況有了較大的改變。
對於上海選拔培養接班人的工作,鄧小平十分滿意。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鄧小平曾多次來到上海,對上海培養選拔年輕幹部的工作表示支持,並對吳邦國、黃菊等年輕幹部的工作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吳邦國、黃菊等一批在鄧小平的直接關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幹部在90年代先後成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有的還走上了中央領導崗位。作為在鄧小平親自關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領導幹部中的一員,黃菊每當提到鄧小平對上海領導班子的關心時,總是感慨萬千。他說,1983年上海調整市級領導班子,當時的市領導陳國棟、胡立教、汪道涵挑選了18個人,他也是其中之一。他們這批人當時都是四五十歲左右。市委書記陳國棟同志比年齡最小的邦國同志大了31歲,比我大了28歲,可以算是我們的父輩。這些老領導與我們素不相識,通過全面考察後,扶上馬送一程,在實踐中逐漸培養我們。
老領導們敢於挑選同他們年齡差三十多歲的中青年幹部,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充分體現了他們在培養接班人上的寬廣胸懷和用人膽略。所以,在實踐中培養鍛煉年輕幹部的觀念也深植於他的腦中,成為日後他作為主要決策者選用人才的一貫思想。如今,加強對優秀中青年幹部的選拔和培養已經成為上海市各級領導的共識。
從1995年以來,上海市委組織部先後下發了《關於調整充實局級後備幹部隊伍的通知》、《關於加大中青年幹部教育培養力度的意見》等通知,實現了選拔培養年輕幹部工作的制度化和規範化。一批60年代出生、80年代大學畢業的優秀年輕幹部先後脫穎而出,走上領導崗位。從1995年到2000年底,上海市共提拔局級幹部1388名,其中45歲以下的487名,占35.1%,年輕幹部的比例正在不斷攀升,並日漸成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新生力量。
可以說,沒有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提出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的偉大戰略,沒有20世紀80年代在鄧小平的直接關心下上海的幹部準備,沒有上海歷屆市委領導的歷史責任感和高風亮節,就不可能有上海自90年代以來的飛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