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索台保護費:台積電成為美國人質的危機再起?
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日前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再次提出了一個引發台灣社會高度關切的話題:希望台灣向美國支付「保護費」。特朗普強調,台灣距離美國9500英里,而距離中國僅68英里,這樣的地理距離給美國保衛台灣帶來實際困難。同時,特朗普聲稱台灣搶走了美國幾乎100%的晶片事業,「這種情況不應該發生」。這一系列言論,不僅引發了台灣社會的強烈迴響,更揭示出美國大選一旦由特朗普勝出,未來全球戰略布局或再有重大調整。
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在回應特朗普的言論時表示,台灣為了保障自身防衛,願意承擔更多責任。此話即便彰顯台灣在自身防衛上願意付出的努力,但也顯露台灣在面對國際壓力時的被動性。前台灣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和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的評價則認為,縱然特朗普的言論更多是選舉語言,但如果他當選,台灣勢必將面臨更大的壓力,特別是在「美國利益優先」的政策下,台灣可能會成為特朗普施壓的首要目標。
特朗普的言論及其背後的意圖,無疑反映出美國在面對中國崛起時的戰略調整。台灣作為美中對抗的前沿,不可避免地成為兩國博弈的重要棋子。隨著中美關係的日益緊張,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組已是正在進行的趨勢。美國加強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控制,不僅是出於自身技術優勢的考量,更是對抗中國技術崛起的戰略布局。台積電(TSMC)赴美設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然而,台積電是否會成為「美積電」或成為台灣在美的質子,仍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不妨回溯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為了互相信任,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這種做法在當時被視為保證和平與合作的手段。然而,對於現代國際政治經濟中的台積電而言,這樣的歷史參照卻顯得格外諷刺。台積電作為全球半導體代工的龍頭企業,成為了中美之間博弈的籌碼。在美國和台灣之間實力對比完全不均衡的情勢下,台積電成為「質子」只會突顯出台灣的被動與弱勢。
面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點名台灣請求美國協防,台灣需付保護費的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問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7月18日藉法人說明會場合對外回應,稱台積電的海外布局不會因此改變。他指出,台積電目前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和歐洲的德國設廠,這是因應地緣政治所做的布局,不會因特朗普的言論而改變,同時也否認了合資、考慮讓美國政府入股的可能性。
然而,魏哲家的話並無助減緩外界對台積電或淪「美積電」的質疑。爬梳特朗普過去在相關議題上的立場與言論,其一直以來強調「美國優先」,在他的政策中,美國的利益至上,其他國家需要為美國的保護付出相應的代價。這種強硬的立場,給台灣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對此,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的發言堪稱一針見血,其言及「島內民眾看得很清楚,美國永遠奉行所謂『美國利益優先』,台灣不會成為例外」。
可以說,當特朗普提出台灣需要支付保護費時,一方面當然有選舉語言的成份,但同時是他一貫政策的延續。然而,這對於台積電而言,又意味著什麼?
首先,台積電成為美國人質的可能性,實際上已經在過去幾年中逐漸浮現。台積電赴美設廠,雖然表面上是應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組的必要舉措,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美國將台積電技術和生產能力納入自身掌控的一部分。在中美技術競賽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美國希望透過控制台積電,遏制中國技術崛起的步伐。然而,這樣的安排,卻讓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新的風險。
其次,台積電的技術領先地位和市場份額,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然而,美國希望透過台積電赴美設廠,將其技術和生產能力納入自身掌控,這無疑是出於對中國技術崛起的防範。特朗普的言論,無疑是對台灣施壓的一種手段,希望藉此確保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主導地位。然而,這也讓台積電面臨被挾持的風險,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籌碼。
此外,台積電成為美國人質的可能性,還體現在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高度依賴。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其技術和生產能力對全球科技產業具有關鍵作用。然而,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高度依賴,既是台灣的戰略優勢,也可能成為其國際政治中的一個「質子」。在中美對抗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台灣如何在保持技術領先的同時,避免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