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三中 | 20年來最大篇幅拔高科技創新 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相比於過去20年的三中全會,剛閉幕不久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所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專門章節論述「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三個部分來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這顯示出隨着中國產業轉型和美國的科技圍堵,科技創新已經被放在突出位置。

自啟動改革開放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三中全會在多數時候都會作出重大改革決定。習近平說過:「改革開放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研究討論深化改革問題,都是在釋放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我們黨將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正因這樣,三中全會往往被視作影響中國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發展走向的會議,三中全會的決定具有風向意義。

具體來看科技創新,尤其值得外界注意。眾所周知,科技、教育和人才領域的變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1977年第三次復出的鄧小平,起初便是以科技、教育為抓手,開始對文革期間的極左亂象撥亂反正,恢復高考,大聲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以發展科技來帶動生產力進步,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的條件。再之後,鄧小平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主張發展高科技產業。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自此之後,中國開始把人才選拔和培養放在重要位置。(VCG)

1992年的十四大報告提出:「必須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市場經濟構築「四梁八柱」,其中以專門章節論述「改革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1995年中國政府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同樣以專門章節來強調「深化科技教育文化體制改革」。

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功和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科技、教育、人才領域的全面發展密不可分。中國人的天賦和能力得以在較大程度被發掘,從而有力支撐國家的進步。

然而,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儘管改革開放中國在科技、教育、人才領域有巨大進步,但與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與民族復興的事業相比,依然存在較大落差。習近平在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情況說明中表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這其實指向的是當前中國的一個重大痛點。近些年來美國對華髮起的科技圍堵在相當程度上引起了中國社會的警惕和反思。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圖為2023年7月6日,在中國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會場,可看到特大的AI標誌。(Reuters)

所以,自2003年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之後,時隔21年,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以專門章節來強調科技創新,並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次會議決定還在教育、科技、人才領域提出了改革舉措,比如,「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這些改革舉措說明中國政府將在科技創新領域進行放權,提升科學家和人才的話語權。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發展水平往往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英國和西歐的崛起與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後的科技革命密不可分,美國的崛起和超級大國地位又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有直接關聯。今天的世界正在孕育新一輪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的興起將會深刻未來人類社會的走向。當今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誰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誰便能奪得發展的制高點,謀求更大福祉。

在此之際,中國本就面臨發展模式的轉型問題,亟需通過產業升級來應對內外挑戰,故在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以20年來最大篇幅來拔高科技創新,在教育、科技、人才領域開展改革,盡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便是順理成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