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三中 | 百年變局下 中共展現強烈危機意識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應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產生的衝擊,特別是中美戰略對抗產生的內外風險和世界軍事科技變革,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流露出了很強烈的危機意識,表現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決定》中的軍事部分明確表示要「加快發展戰略威懾力量,大力發展新域新質作戰力量」。

在中國的軍事語言裏,「戰略威懾力量」就是指核武庫,包括核武器及投射能力。加快發展戰略核武庫,就是要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核武器數量,替身核武器的投射能力。中國是五大核武國之一,但一般認為在數量上要低於英國和法國,遠遠低於美國和俄羅斯。但是這些年來,隨着全球百年未有之變局帶來的動盪衝突,中國應加速發展核武庫,將核彈頭數量提升到接近美俄的水平,以加強核威懾能力,更好維護動盪格局下安全利益的主張一直不絕於耳。二十屆三中的《決定》對此有給出了一個公開而肯定的回應。以中國的工業、經濟能力和軍事現代化水平,可以預見中國核武庫的規模將會在未來幾年迅速擴大。

「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則有可能指的是高科技條件下,特別是網路訊息時代、空天競爭時代的訊息戰、科技戰、認知戰等領域的作戰力量。烏克蘭戰爭等最近爆發的幾場局部戰爭中,誰的科技更強大、戰場訊息獲取能力更強,誰就能獲得戰場主動的情況都是非常生動的案例。特別是無人機改變的戰場形態,應該都給了中國解放軍以很深的啟迪。解放軍在連續兩的輪大規模軍事體系改革中都特別重視「新域新質作戰力量」養成,比如2015年12月成立了全球首支戰略支援部隊,2024年4月又撤銷了這支部隊,成立了訊息支援部隊,並調整了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的領導關係。這次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像火箭軍和這些新作戰力量都將是未來發力的重點。

二是在「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一節,提出要「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

「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的提法很容易讓人想起當年毛澤東時代的為戰備而進行的「大三線」和「小三線」建設。20世紀60年代初,面臨當時美蘇爭霸的冷戰局勢特別是前蘇聯帶來的軍事安全威脅,根據中國各地區戰略位置的不同,中共將全國分為一、二、三線。一線是沿海和邊疆的省市區;二線是介於一、三線地區的省市區;三線包括京廣線以西、甘肅省的烏鞘嶺以東和山西省雁門關以南、貴州南嶺以北的廣大地區。

成昆鐵路自四川省成都至雲南省昆明,全長1100公里,原為國防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這個艱巨宏偉的工程,榮獲國家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資料圖片)

三線建設就是根據不同區域情況進行區別性發展,特別是把重要軍事和經濟部門向內地二三線地區疏散,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後方建設。三線建設歷經3個五年計劃時期,涵蓋13個省、自治區,共投入2,050餘億元資金,幾百萬人力,安排了數千個建設項目。不僅支持了內地經濟發展,也重構了中國的國防工業佈局。

在過去改革開放期間,因為前蘇聯的倒台,特別是中美關係的改善,中國的經濟地理再次出現根本性變化,沿海地區成為發展的前沿。但是現在隨着中美關係惡化,世界進入動盪與變革周期,中國也不得不未雨綢繆地做一些極端情況下的最壞打算。「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就是現代意義的「三線建設」,體現了中共從毛到鄧到習一貫的底線思維。當然,這是新情況的三線和當時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和工業和軍事技術落後國家,受美蘇夾擊時的情況不同。

三是《決定》在國家安全層面特別重視,用了整整一大段文字來做專門陳述並在不少章節都透露出這一思想。

比如決定提出要「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加強網絡安全體制建設,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推廣「楓橋經驗」。建立健全周邊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強化海外利益和投資風險預警、防控、保護體制機制,深化安全領域國際執法合作,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健全維護海洋權益機制。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等等。

這些陳述反映出面對美國維護霸權的動作和中美對抗產生的溢出效應,中國不僅要做好對美針鋒相對鬥爭的準備,提升在國際場域的博弈能力,對內也特別關注社會政治安全與治理。在對外、對內兩個方面做好了兩手準備,具有很強烈的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