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鋰電工廠火災釀23死是工災還是人禍?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6月24日,一家位於韓國京畿道華城市的鋰電池製造廠突發火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官方公眾號25日最新發布信息顯示,此次事故已搜獲的23名遇難者中,韓方依據個人物品等初步判斷包括17名中國公民,確切人數還需進一步確認,另有8人負傷,其中1名中國公民輕傷。

韓國方面已組織警方、消防、國立科學調查研究院、國土安全研究院、雇傭勞動部等9個部門相關人員當地時間25日中午在火災現場展開聯合調查鑒定工作。隨著韓國媒體的密集挖掘,關於這場波及十多位中國同胞、堪稱全球鋰電史上迄今為止最慘烈的火災,一些關鍵追問已有初步線索浮現。

韓國京畿道一所鋰電池工廠6月24日發生大火,造成23人死亡,圖為事發片段(片段截圖)

一,工廠持續長期虧損,降本成為本能

降本,或許是一個核心因素。根據公開信息,涉事企業Aricell成立於2020年5月,母公司為三星電子供應鏈上的精密結構件廠商S-Connect。

截至2023年末,其正式員工數量為48人。2020-2023年,Aricell營收分別為5.3、8.3、39.4、47.9億韓元,換算成人民幣,其年營業收入分別約合40萬、60萬、285萬、345萬元人民幣,歷年營業利潤則分別約合-300萬、-490萬、-195萬、-190萬元人民幣,換句話說:Aricell成立至今處於持續、大幅虧損狀態。

站在企業經營者角度,面對一個用工需求大、人均年產值不足10萬元人民幣、持續虧損的工廠,其本能的管理動作恐怕就是盡可能壓縮各種可變成本,高比例使用外籍勞工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選擇。而在所有外勞中,來自中國的朝鮮族工人由於語言相通,尤其受到雇主歡迎。

接受媒體採訪的一位涉事工廠中國籍女工也提到,該廠共有100多名工人,多是來自中國東北的朝鮮族女性:「工資是韓國最低時薪,一小時9860韓元,相當於50元人民幣。相比其他同等薪水的工作,這裡工作強度較小,還有退休金和工程補貼...我們和介紹韓國工作的仲介簽勞動合同後來到韓國,韓國人很少到工廠做基層工人」。

二,為什麼事故造成的後果如此慘烈?

Aricell製造的電池產品,爆燃「威力」較公眾所熟悉的鋰離子電池有明顯差別。

根據母公司S-Connect對其的介紹,Aricell主要業務領域是鋰亞硫醯氯電池(鋰亞電池),這也是目前在不可充電的鋰一次電池市場最主流產品。

鋰亞電池的主要性能特點,可以總結為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高儲藏壽命、高性價比,如果按照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指標衡量,鋰亞電池目前已可實現超過600Wh/kg或1200Wh/L的性能,其作為魚雷等武器系統電源,成本僅有銀鋅電池的五分之一。

事實上,Aricell產品用途,是一個被許多媒體忽視的重要信息,或許是難以在民用儀器儀錶電池市場與Vitzrocell等大廠競爭,Aricell目前主要聚焦於軍用市場,公司產品被廣泛用於韓國軍用電臺、魚雷、導彈等裝備,自稱是「(韓國)國內唯一批量生產軍用捲繞式Li/SOCl2(鋰亞硫醯氯電池)的廠家,在軍用原電池領域佔有重要地位」,在該公司目前已無法訪問的官網上,Aricell還曾標榜自己的產品採用純韓國技術製造,「開發、生產、品質控制、甚至交付都在韓國完成」。

然而看似輕易摘取的肥美果實,卻往往已經被命運暗中標注了代價。

由於鋰亞電池負極直接採用鋰金屬,熔點只有180攝氏度,一顆電池爆燃造成的升溫,就可能立即引發升溫-熱失控的連鎖反應,鋰金屬遇水分還會生成氫氣,進一步加劇危險。2013年波音787電池起火事件後,美國FAA曾專門進行過4800顆採用鋰金屬負極的一次電池燃燒實驗以研究其特性,結果證實,一個很小火點或熱源就足以引起大規模鋰原電池火災,並且泡沫滅火劑對抑制火災基本無效,因為悶燒所輻射的熱量也足以「點燃」相鄰電池,因此熱性能是制約其安全性的主要挑戰,而軍用電池的高倍率要求使其結構設計上有意增加正負極反應面積,一旦出現熱失控,爆燃「威力」更為驚人。

根據現有信息,6月24日的火災,正是引發了鋰亞電池連鎖反應,監控中出現火情僅15秒後就發生劇烈爆燃,瞬間將現場工人捲入,而即便大量使用干沙和膨脹蛭石滅火,該場地儲藏的35000顆電池仍然燃燒了約5個小時才被撲滅。

2024年6月24日,韓國京畿道華城,韓國電池製造商Aricell旗下的一間發生過火災的鋰電池廠外牆與標誌被燒至面目全非。(Reuters)

三,事故是天災,還是人禍?

時至今日,鋰亞電池內部短路與熱失控仍然是一個生產企業所需要面對的挑戰,那麼,此次韓國工廠火災,是否只是一個不幸的隨機概率事件?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韓國《首爾經濟日報》報道,有未當班的涉事工廠員工透露,在此次火災前兩天,已經發生過一次起火事故,但「有證據表明該公司試圖阻止這一事實洩露」。

除此之外,事故傷亡人數本身,也已經透露出Aricell在生產管理上可能存在嚴重問題。單純的原料、成品倉儲,並不需要如此之多員工,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該公司勞動密集型的電池組裝測試活動被同樣安排於此,與危險的高功率軍用電池成品擁擠在面積不大的車間內,至於環境溫濕度控制與外籍勞工的操作培訓、消防演練是否合格,前述受訪人提供的信息已經足以令人咋舌。

組裝與倉儲混同的布局,無疑存在重大安全風險,也很難想像一家鋰電池企業會意識不到其中的問題。

以內地為例,早在數年前應急管理部出台的《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安全規範(徵求意見稿)》編制說明中,就已經明確提出成品倉庫的獨立防火分區要求,即「化成場所、老化場所和成品電池倉庫應為獨立的防火分區,應採用防火牆和耐火時間不低於1.5h的樓板與其它區域進行隔開,自動化生產線如無法實現獨立的防火分區,應設置有安全防護措施滿足區域的整體安全要求」。

區區小微企業體量的Aricell,恐怕同樣沒有奢侈到能夠上馬自動化生產線,以至於難以設置獨立防火區的地步,在這樣的情況下,生產管理所涉及的責任問題有必要進一步深究。

此外,連續起火還指向Aricell產品開發和批次品質管制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

2024年6月24日,韓國京畿道華城,消防員在韓國電池製造商Aricell旗下的一間發生過火災的鋰電池廠執勤。他們後方的火災現場冒出濃煙。(Reuters)
+1

鋰亞電池的研發,可以說極為考驗企業「功底」,目前鋰亞電池市佔率全球第一的中國企業億緯鋰能,在其技術攻關階段也經歷過重重考驗,據億緯鋰能產品開發部老員工回憶,在研發的過程中,技術團隊每天都全副武裝在實驗室測試電池性能,實驗室裡放著許多鐵盒子,還不時從裡面傳來「砰、砰」的爆炸聲:「鋰亞電池能量非常高,電池威力接近於炸彈,危險非常大。當測試電池短路發生爆炸時,會把電池外的鐵盒子炸裂」。

2003到2005年,億緯鋰能總計進行了18萬隻電池的實驗,才終於掌握鋰亞電池關鍵技術,以此對比,Aricell這家2020年成立的企業,是否已「摸清摸透」鋰亞電池技術,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考慮到這次事故的後果,Aricell很可能將就此退出業界,而其母公司S-Connect,恐怕也將面臨巨額索賠和行政處罰,未來前景灰暗,其股價應聲暴跌已充分反應出投資者的悲觀預期。

當然,在緬懷逝者的同時,對這起世界鋰電產業史上傷亡後果最嚴重的火災,中國鋰電企業也切不可僅僅抱有「隔岸觀火」的心態。

自去年以來,國內鋰電製造企業在降本上的動作越來越大,有行業專家就向《觀察者網》透露了一些做法,如拖延、克扣上游供應商貨款,或是變相降低一線操作工薪酬,這樣的做法看似能夠收穫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勢必以損害企業長期發展潛力為代價,特別是此次事故後,降本與安全之間的權衡值得國內鋰電企業重新審視。

要知道,在鋰電這個與高能量化學品打交道的行業,安全,是一家企業生存發展的底線,一次重大事故,就有可能葬送企業多年篳路藍縷的積累,例如某知名鋰電企業在一次儲能電站火災後,拓展國內儲能市場就長期處於極為被動的地位。

在25日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也談到了這起發生在韓國的事故,他說,「近期韓國電池廠起火,死了很多人,很不幸。……如果不安全的電池放在家裡,帶來無窮的隱患。」他強調,行業如果要比,要比技術,比技術帶來的長期價值、可持續的價值,以及安全可靠性的性能,這才是要比賽的地方。「不是買購買時候的價格,是卷整個生命周期,是卷品質,卷安全。」

曾毓群還表示,在新能源卷價格的環境下,價值最重要。他在論壇上舉例稱,「比如其他人做出的電池是無法被迴圈的,價格可能是一塊錢,我做出來的電池是5000個迴圈,我是一塊五毛錢,所以從價值的角度,平均下來我們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應該不卷當時在買賣時候的價格,而是卷整個生命週期裡的價值。」

總體而言,韓國鋰電工廠火災,對中國產業界也將產生「聞者足戒」的警醒效應,無論行業洗牌有多麼激烈、降本增效有多麼緊迫,安全這條底線都應該被毫不妥協地堅守,當然,筆者也堅信,隨著落後產能的加速淘汰出清,中國鋰電行業安全生產水準,也必將不斷達到新的高度。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