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崛起與港人北上:用腳選擇,拒被資本大鱷吸血︱學者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復活節是春節過後香港最長的一個假期,從周五開始一直放到下周一,緊接着清明節,照慣例香港民眾會利用這長假期出遊,今(2024)年的假期跟往年似乎有那麼一點不一樣。

作者:李鎮邦(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統計數據,在3月29日周五當天有超過60萬港人出境,其中絕大多數的民眾選擇北上深圳旅遊,隔(30)日周六北上旅遊的港人再度打破周五的數據,接近80萬人通過羅湖等關口出遊深圳。三天的時間有168萬港人北上,在復活節到清明節一周的時間,預估有超過1,100萬港人出遊。

特區政府的統計還顯示了許多遊客不只是前往深圳,湖南長沙是這一波港人北上旅遊的重點城市,從西九龍的高鐵出發,只要三個多小時就能抵達長沙,長沙的許多景點和商場擠滿了來自香港的遊客。同時港珠澳大橋上也擠滿了民眾的私家車,去(2023)年中港車北上開放後,經濟條件更好些的港人也興起了自駕廣東的熱潮。在回歸26年後,香港民眾似乎開始加速探索對他們來說陌生又有點熟悉的祖國。

港車、澳車北上需經港珠澳大橋,2023年以來已超100萬輛次往來三地。(視覺中國)

港人逆向消費,在深圳找到了自由之感

港人的北上熱潮成為了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原因在於北上的旅客數目遠遠大於來香港遊玩的內地民眾。與擠爆的北上關口和高鐵相比,香港的街頭冷冷清清。在疫情開放之後,雖然內地的遊客逐漸增加,但與十幾年前的黃金時期相比,內地遊客來港數目不如預期。

更讓輿論揪心的是如果連本地人自己都不願意留在香港遊玩消費,那誰來支撐香港的餐飲業和旅遊業?有間本地媒體到香港知名景點長沙灣採訪留在香港遊玩的一家人,媒體問媽媽為什麼留在香港玩,媽媽的回答因為兩個兒子的回鄉證還沒辦好,所以只好留在香港玩。

港人北上消費遊玩的風氣不是突然在這次復活節爆發,從去年媒體報道大批港人前往深圳的大型量販店Sam's Club開始就有跡可循,主打會員制平價的山姆俱樂部恐怕都沒有想過有這麼多的港人寧願花幾百元參加當日旅遊團過河來深圳採買。因應這股風潮,香港本地的旅行社設計了專車接送行程,港人逆向消費熱在Costco於去年底營業後達到一個小高潮,媒體報道了在開幕當天排隊的上千人中港人佔了三分之一多。

山姆超市(Sam's Club)近期成為港人北上消費焦點。(蔡苡柔攝)

逆向消費港人的邏輯也十分簡單,加上車錢和旅遊團的費用,在深圳大賣場買日常用品和食物的費用依然遠遠低於香港。更有經驗的香港消費者就不需要仰賴旅遊團,他們開始探訪深圳一般的超市和街市,買一隻全雞的錢就彌補了交通花費。原本大陸的電子交易讓依舊習慣使用紙幣交易的老一輩港人有所懼怕,在支付寶完善了香港本地金融與內地交易平台間的聯繫後,香港人發覺原來在深圳消費讓他們找到了久違的自由之感。一家四口一天假期消費不會讓荷包大出血,深圳的商場也原本想象地要乾淨有質感,最重要的是對家庭友善。

打破壟斷資本閉環,用腳選擇優質服務

香港人的逆向消費和旅遊更深層地反映了在過去30年間香港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香港人食衣住行都生活在大型壟斷性資本的陰影下,地產開發商通過公共輿論的操縱,人為地打造了所謂香港土地缺乏的論述,同時土地開發成為香港特區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與私人土地開發資本密切配合,在房地產蓬勃發展的同時,其他產業發展的可能性就被犧牲了。壟斷性資本同時控制了香港的零售業,大型餐飲業和能源,房地產作為物價之錨,註定了香港其他物價不可能低。

在深圳崛起之前,香港的壟斷性資本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香港人為壟斷性資本打工,向銀行貸款買旗下地產開發公司的房子,在相關企業的超市買日用品,在遊樂區消費。本地壟斷性資本背後是更大的國際資本大鱷,這一個閉環完美無缺,絕大多數的香港民眾終其一生就是在這資本的永動機下成為被吸血的對象。

2024年5月1日,一家四口北上遊玩的港人巫小姐表示,趁假期北上深圳商場,在寶安、蛇口等地方遊覽。(蘇煒然攝)

對這樣的壟斷性資本閉環而言,最可怕的是當被吸血者突然發現另一個系統的存在,而這另一個系統提供了不但更廉價還更優質的服務。對現在的香港普通百姓而言,深圳和大陸就是這樣的一個替代系統。當香港民眾討論為什麼去深圳消費遊玩時,除了價格因素外,服務品質也常被提及。在過去通常是內地遊客提到香港的服務業歧視內地遊客,比如曾經的「蝗蟲論」;然而如果連本地人都說香港服務的壞話,那表示一定有其原因。這其實反映的是在高租金和成本的約束條件下商家的選擇,提高翻桌率才能賺錢,如果不愁客人來源,這的確是最優解。然而時移世易,今日的本地人用腳做出選擇,除了擺脱高價格外,他們也希望好的服務。

深圳城市開放與多樣,「莫欺少年窮」

深圳的崛起除了本身後發經濟在成本上的優勢外,恐怕令許多香港人吃驚的是城市的開發和開放和多樣性。就以汽車來說,許多香港人到了深圳後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國產的汽車品牌,從一輛不到5萬人民幣的五菱宏光到破百萬的比亞迪仰望,從性能到價格上完勝外國豪車品牌。

然而在號稱自由市場的香港,只有少數的牌子流通。深圳處處可見的電動車充電樁和高科技服務,整齊乾淨的街頭,高度綠化的都市,與過去媒體輿論塑造的大陸形象大為不同,每一區都有特色。比如深圳園嶺地鐵站附近聚集了数十家不同類型的獨立咖啡店,令許多外來遊客震驚,而南山湖沿深圳灣的濱海公園是深圳科技業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典範。

2024年4月25日在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簡稱2024北京車展)比亞迪的攤位。(Reuters)

香港人用腳做出了選擇,他們在長假期中選擇了提供更好服務更便宜的內地城市而不是香港,長期下來勢必對香港相關經濟造成衝擊。過去香港的壟斷性資本不是沒有抵抗過這個潮流,他們對「反中」勢力態度的曖昧甚至支持,都是為了保存在這一資本閉環下各級股東的利益,帶來的是社會發展的停滯。在深圳科技業崛起前,香港在資本和市場上擁有絕對的優勢;然而香港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路徑,看着如今的深圳成為亞洲新興的科技之都,甚至現在在香港引以為傲的旅遊上也後來居上,真是應驗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的流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