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死之後】人情淡薄 日本老人在「無緣」社會中孑然消逝
「緣」是指日本傳統社會中的三大「緣」:血緣、地緣、社緣。血緣,是家人之間的親情;地緣,是指因地理親近而建立的鄰里社區關係;社緣,則是血緣、地緣以外的社會關係,例如學校、職場等。當三大「緣」都失去了,這便是個「無緣社會」。如今,甚至有一個新創名詞叫「無緣佛」,用來形容在家孤獨逝世、身份明確卻無人認領遺體,亦無人拜祭的靈魂。
上文提到,因為少子化和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日本每年約有三萬人孤獨地離開人世,部分人就是「無緣佛」。日本女作家菅野久美子就這個愈趨普遍的現象,寫了一本名叫《孤獨死大國》的書籍,深入探討該問題。
菅野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許多『孤獨死者』一輩子做一份工,退休後跟唯一的社群斷了聯絡,又難以重新融入新的社區。特別是離婚或沒結婚的人,他們的處境會更加孤立無援,這是必然的事。」
面子攸關 有事不求助於人
菅野又補充說:「離婚或單身男士是孤獨死的高危一族,出事機率比單身女性高出一倍,死後被揭發的時間亦比女性長一倍。這是日本男士的通病——沒有宗教信仰、不善溝通、在職場以外基本上沒有朋友,萬一出事了,也求助無門。」
東京大學生死研究學者一之瀨正樹認為,男士孤獨死的情況比女士普遍,或多或少跟自尊心有關。他向《香港01》表示:「為了顧及尊嚴和面子,他們不常向別人求助。」
的確,不少日本人非常在意別人的目光,這是為什麼很多失業漢每天如常西裝革履出門,然後到公園呆坐,中午領取慈善團體的免費飯盒。同時,普遍日本人也不慣為別人帶來麻煩,他們自小被教育自己的事自己處理,因此一些老人家即使並非膝下無兒,都會認為:「還是不要為孩子添加麻煩了。 」
一之瀨又留意到部分人因為孤獨而變得消極,甚至出現自我忽視(self-neglect)的心理狀態,「很多獨居人士故意不照料自己,平日不打掃衞生,任得自己住在垃圾屋內,生病又不去看醫生等,這都會令孤獨死個案增加。」根據日本一個智庫NLI的研究發現,孤獨死案例中,有八成人生前曾陷入自我忽視狀態。
西方個人主義水土不服
至於如何解決孤獨死的問題?沒有人知道絕對答案。不過日本有些地方政府已開始加派人手,定期探訪獨居長者,又呼籲鄰居之間互相照料,發現問題時及早伸出援手。不過,菅野對此表示悲觀,她認為文化不會在一朝一夕改變,日本人還是會繼續現有的生活模式,「尤其住在城市的人,要真正與別人聯繫是很難的事。」
一之瀨亦有同感,他說:「唯一方法是改善鄰里關係,可是坦白說,我有點悲觀。加上日本社會普遍都接受孤獨死這種死法,並不覺得是件可悲的事,甚至將孤獨死跟古時日本人最崇尚的『隱遁』(即隱居,是佛教經典理論八正道推崇的修持方法)拉上關係。如果大家根本不認為是個問題,這又怎能得到解決?」
作為一位哲學家,一之瀨還認為孤獨死源自社會的冷漠,而社會的冷漠是因為對西方個人主義水土不服,而解決方法就是反思死亡。「自從19世紀,西方個人主義傳到日本,原本奉行集體主義的日本人開始擁抱新思維——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為自己的一切負責。或許日本人未能完全消化個人主義,以至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甚至導致孤獨死的悲劇……要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要反思死亡——死亡是什麼一回事?死亡有害嗎?壽命又是否愈長愈好?」
上文節錄自第12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7日)《在「無緣」社會中消逝》。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