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清潔能源供應 中國影響力堪比石油界的沙特?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本月,中國對鎵、鍺等對製造電子產品和半導體至關重要的金屬的出口管制令正式生效,由於中國在生產鎵和鍺在全球有主導地位,被視為對西方晶片圍堵的反制措施。

長期以來,鎵、鍺這類稀有礦產遠在大眾的認知之外,但隨着各國推動向清潔能源轉型、以及中美關係持續緊張,這些產量極低,卻又在半導體、軍事、可再生能源領域技術生產有着重要作用的稀有金屬(又被稱為關鍵金屬/關鍵礦物)將在國際政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位參與反制美國晶片禁令策略會議的匿名中國官員接受英媒訪問表示:「我們有很多選擇。這不是我們最極端的舉措......這是一次威懾。」2022年,中國生產的鎵和鍺分別佔全球產量的98%和60%,兩種礦產的商業價值雖不高,但卻對激光器、雷達和間諜衛星等軍事設備、以及電動車、太陽能板的生產至關重要,並被列入歐盟34種關鍵原材料及美國內政部的50種關鍵礦物名錄。

在鎵和鍺之外,稀土、鋰、石墨、鈷和銅等同樣榜上有名的關鍵礦物,大多都因為是電動車及其電池、風力渦輪機等清潔能源技術的生產材料,對實現能源轉型、減緩氣候變化目標有着重要價值而被選中。

然而中國壟斷了不少這些關鍵金屬的全球供應: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19年,中國的鈷和稀土產量佔全球的60%,加工的佔比則更甚:全球精煉鎳的 35%,精煉鋰、鈷的50-70%、精煉稀土的近 90%都來自中國。

根據美國內政部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分析,在對美國至關重要的54種礦產商品中,中國至少是其中35種商品供應鏈上某一環節的主導者。

圖為一塊含有銅的礦石。(Getty)

「直截了當地說,很明顯,中國在關鍵礦產、關鍵加工和上游技術以及太陽能方面的控制力太強了。」——白宮能源顧問John Podesta在會議上如此表示:「我們放任自流。這是一個錯誤。我們需要把它找回來。」

清潔能源界的沙特

中國在清潔能源技術供應鏈的主導地位的形成,得益於早年中國政府在該領域的大規模投資,以及歐美國家的退場。2009年中國政府就氣候變化提出新計劃,明確風力、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目標,而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則在第二年被寫進五年規劃,成為七大戰略性產業之二。隨之而來的大規模投資、貸款、減稅政策、國有企業之間的競爭和民間企業的經濟投機行為讓這些此前由歐美主導的產業在國內實現迅猛發展。隨着產能的擴大,2008年2013年間,中國太陽能板產業推動全球價格下跌80%。美國能源部2016年的一份報告指,美國太陽能產業因此受到嚴重打擊,國內供應鏈被壓低至三分之一以下。

根據國際能源署周四發佈的報告,報告稱,中國目前在太陽能電池板的所有製造階段都佔有超過80%的市場份額,是其在全球需求中所佔份額的兩倍多。但報告也警告說,到 2025 年,全球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供應將「幾乎完全依賴中國」。

中國生產的渦輪機成本同樣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產量則佔全球60%。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的數據,在渦輪機供應鏈的下游,中國在許多關鍵部件上的市場份額也達到逾70%。

在電動車電池上,中國則主導着全球石墨市場,石墨是鋰離子電池中體積最大的部分,用於電池負極,幾乎沒有其他可用的替代品。德國西格里碳素公司(SGL Carbon)石墨解決方案部門負責人Burkhard Straube去年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歐洲幾乎沒有任何供應源,甚至連鋰離子電池行業未來對石墨需求的最表面需求都達不到。」

儘管美國是鋰電池研發的功臣,但由於生產石墨最廉價的方法是使用氫氟酸,一種劇毒材料,對環境的危害較高,許多歐美國家不願意生產,而中國則是氫氟酸的最大生產國。事實上,許多其他稀有金屬的提煉、生產也都是因為能耗較高,歐美國家寧願將其轉移給其他國家。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中國對清潔技術供應鏈的壟斷,以至於其影響力近似沙特阿拉伯在石油市場的影響力相提並論。

圖為2017年6月13日,中國安徽省淮南市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大型浮動太陽能發電場項目。(Getty)

從經濟到地緣政治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估計,從 2009 年到 2021 年,中國政府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累計投入將超過 1250 億美元;2011年以來中國在太陽能板行業的投資則是歐洲、美國投資總量的10倍。這些早期投資如今不僅換來了經濟上的回報,更為中國獲得在地緣政治上的影響力。

根據27個成員國今年達成的最新協議,到2030年,歐盟承諾把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目標(在能源消耗總量中的佔比)從目前的32%提高到42.5%,且有可能進一步提高到45%。要實現這一目標,歐盟各國需對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場進行大規模投資,並大幅提高交通部門能耗中清潔能源的佔比。

歐美政府正拼命追趕中國在關鍵金屬和可再生能源工業供應鏈的產能與影響力,包括部署數千億美元的資金補貼相關產業,但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中國的主導地位很難改變。經濟學人智庫(EIU)高級分析師Matthew Oxenford在本月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中國在其中許多領域的領先地位,使其至少在未來十年內繼續維持綠色轉型技術的主要供應商地位。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凱文則表示:「中國一直主導着許多此類技術的供應鏈,因此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短期內,美國和歐盟發展自身供應鏈的成本仍將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