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和Threads「曇花一現」? 揭示快速普及產品的挑戰
自2022年11月推出以來,ChatGPT的用戶參與度最近首次出現下降。從5月到6月,參與度下降了9.7%,其中美國的下降幅度最大,達到10.3%。
另一邊廂,Meta的Threads平台用戶數量也出現了大幅下降,從7月7日的4,900多萬用戶下降到7月14日的2,360萬活躍用戶。美國用戶在同一時間段內使用該應用的平均時間也從7月初的21分鐘峰值下降到6分鐘多一點。
作者:多倫多都會大學Ted Rogers管理學院講師Omar H. Fares、教授Seung Hwan (Mark) Lee
在科技界,企業總是爭先恐後地推出新的創新產品,以爭取「先發優勢」(first mover’s advantage)。這是指企業通過率先進入新的產品類別或市場,獲得領先於競爭對手的能力。
然而,成為先驅者並不能保證一帆風順,雖然會帶來一些公認的好處,但也會引來大量挑戰。
Threads和ChatGPT的近期用戶數量下降證明了這一現實,即用戶普遍且迅速接受一個應用程式,並不一定會帶來長期的成功。
之所以快速普及並不一定意味着成功有幾個原因,包括不可持續的增長、擴展基礎設施不足,以及缺乏留住用戶的策略。
不可持續的增長
不可持續增長的概念源於一個平台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無法維護或保持用戶體驗的質量。
這才是真正的挑戰所在:如何有效地擴大產品或服務的規模,而這正是不可持續增長與技術成熟度這兩條曲線(Gartner Hype Cycle)的交匯點。
技術成熟度曲線是一個顯示新興技術應用階段的模型:從最初的炒作和誇大的期望,到用戶幻滅和懷疑,再到實際應用和進入主流市場後的生產力。
線形圖說明Threads和ChatGPT都經歷了一個炒作和期望值膨脹期,隨後用戶興趣下降。
不可持續的增長之下,像ChatGPT和Threads這樣的產品似乎已經到了被稱為「期望膨脹高峰」的階段,由新產品的宣傳產生過度熱情和不切實際的期望。在這一階段,用戶會因產品的新穎及在炒作的推動下迅速採用該產品。
然而,這一階段往往會引來「幻滅後的低谷」(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即產品無法滿足用戶不切實際的期望,導致對產品的興趣下降。
這表明產品的發展速度可能已經超過了其提供卓越的用戶體驗能力。如果不根據用戶反饋改進產品,用戶參與度就會隨之下降。
這種興衰突顯了在快速普及的情況下實現可持續增長所面臨的挑戰。最初的炒作往往會吸引大量用戶湧入,但如果沒有明確的、可擴大規模的戰略來保持質量和參與度,平台很快就會失去吸引力。
擴展基礎設施不足
當一個平台的用戶群迅速擴大時,該平台的基礎設施能否滿足用戶需求的問題就變得至關重要。
伴隨着產品成功發佈而突然湧入的大量用戶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有助於數據收集、用戶反饋和增加收入,但同時也考驗着平台基礎設施的可擴展性。
如果底層技術、支援服務或運營策略不具備可擴展性,產品可能會出現加載速度慢、經常崩潰或缺乏及時的客戶支援等問題,所有這些都會給用戶體驗和產品的長期成功造成傷害。
例如,ChatGPT背後的公司OpenAI由於基礎設施的限制,不得不限制ChatGPT-4 的用戶每三小時只能提交25條信息,包括對那些付費會員。雖然這有助於減輕基礎設施的負荷,但對用戶來說這就是一個挑戰。
習慣於與ChatGPT-3進行無限互動的用戶現在要為有限制的服務付費。這可能會無意中降低用戶參與度,並導致用戶流失,從而凸顯了管理基礎設施和保持用戶滿意度之間的微妙平衡。
缺乏留住用戶的策略
科技企業難以留住用戶的一個原因是,他們沒有優先考慮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假如在產品開發中不考慮用戶反饋,企業最終提供的產品可能無法滿足用戶需求。
此外,企業還必須為用戶提供有效的支持。不充分或不明確的用戶指引可能會讓用戶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從而放棄產品。在ChatGPT的案例中,OpenAI提供了平台使用的基本說明,但主要靠用戶自己探索。
用戶在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嘗試各種指令,得到一些無意義的回覆,從而產生了不確定性和挫敗感。用戶指引的不足可能會導致參與率降低,正如OpenAI最近出現的參與率下降那樣。
最後,人們對安全威脅和私隱的擔憂與日俱增,這也引發了新技術如何保護用戶的問題。對更多個性化體驗的需求與私隱之間的衝突會產生一種現象,即個人定製—私隱悖論。
隨着個人對其個人信息的存儲方式越來越感到不安,缺乏適當的監管會導致個性化服務或技術的使用率下降。
雖然用戶快速採用產品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這並不能保證長期的成功。在增長和基礎設施可擴展性之間取得適當平衡、採用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保持用戶信任以及投資於持續創新,是在競爭激烈的科技領域取得持久成功的基石。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香港01獲授權編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