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芬蘭齊入北約:四幅地圖看清如何改變區內安全格局
這個星期,瑞典加入北約的道路終於見到曙光,原本一直阻撓的土耳其經過數月的拖延後,最終同意讓該國加入北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日前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以及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會晤後宣布,土方已同意支持瑞典加入北約,將把申請提交國會並確保獲得批准。從四張地圖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看到,瑞典和芬蘭這兩個北歐國家加入北約,將對整個組織以至地區內安全格局造成的變化。
自1949年成立以來,北約過去70多年來經已有12個始創成員國組成的組織,發展成一個由30多個國家組成的聯盟。由於組織旨在制衡日益強大的蘇聯,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緊張關係的根源;而自從去年俄烏戰爭的爆發後,這個老舊的冷戰產物似乎再甦醒過來「抗衡」俄羅斯。
芬蘭作為傳統的中立國,去年5月因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與瑞典一同申請加入北約,並於今年4月正式加入組織,前後不到一年時間,成為史上最快入會的國家。有分析認為,兩國的加入將在未來數年內改變歐洲的安全格局,並進一步拉緊與俄羅斯的關係,後者一直反對北約東擴。
瑞典和芬蘭的加入,某程度上將為北約大大提升陸海空能力。前者擁有強大的海軍,將加強北約在波羅的海的防禦,該國還生產自家戰機;後者的軍隊則經費充足,對男性實行義務徵兵制。此外,兩國還具有的地理優勢將增強北約的防禦能力。
填補波羅的海「軟肋」
從海上方面看,瑞典和芬蘭的加入使北約在波羅的海擁有了優勢,波羅的海是一條與俄羅斯聖彼德堡接壤的戰略水道,這裏還有北約最脆弱的一些成員國。
大西洋理事會跨大西洋安全倡議(Transatlantic Security Initiative)主任斯卡魯巴(Christopher Skaluba)表示:「北約的主要任務是讓俄羅斯遠離波羅的海國家,包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組織在波羅的海沿岸不斷擴大的勢力,可以加強這些國家的安全性。」
新美國安全中心跨大西洋安全項目副研究員Carisa Nietsche則補充:「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將為聯盟提供另一條通過波羅的海的增援路線。」例如,瑞典的哥特蘭島位於該國中部海域,全長175公里,島上有中世紀遺址和軍事防禦工事。去年,瑞典宣佈將斥資1.63億美元加強島上的部隊,包括擴建軍營以容納更多的部隊。
增加北極議程的「籌碼」
兩個北歐國家的加盟,也將意味北約在北極地區的影響力加強。瑞典和芬蘭同為北極理事會的成員,該理事會是個監督世界最北端地區的組織,其成員包括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
鄰近兩國的柯拉半島(Kola Peninsula),是俄羅斯的戰略要地,位於俄羅斯邊境以東約177公里處,俄羅斯在當地部署有彈道導彈潛艇及儲存核彈頭。作為北約成員國後,瑞典和芬蘭可以協助監控這些活動,雖然這有機會增加事態升級的風險。
新增一條北部新邊界
芬蘭與俄羅斯的邊境線綿延逾1,287公里。芬蘭的加入將使北約的陸地邊界增加了一倍。Nietsche指出:「這為北約提供了更強的威懾力,因為莫斯科需要保衛這條邊界。」
芬蘭人曾於1939和1940年的冬季戰爭頑抗蘇聯軍隊,加上地理上有助北約更接近柯拉半島,將更有利牽制駐紮在當地的俄羅斯北方艦隊。而且,芬蘭加入後實際上使波羅的海成了「北約的湖泊」。
更強的北約 更危險的世界?
事實上,俄烏戰爭爆發成為歷史的轉折點,歐洲再次爆發戰爭,軍事上對北約的依賴使之難以擺脫美國,成為美國維持其在世界的影響力、壓抑中俄的槓桿。儘管1991年蘇聯解體,北約此後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擴張,並在巴爾幹、中東和非洲開展軍事行動。像2008年,美國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遊說格魯吉亞及烏克蘭加入北約,當時已遭到普京強烈譴責。然而,北約一直正式「致力於」讓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構成與俄羅斯之間的對抗形勢,烏克蘭戰爭爆發可見,這種擴張最終無法阻止歐洲再次爆發戰爭。
而且,歐洲正在美國的「指導下」 擴大行動,包括遏制中國——特別是讓日本、韓國、澳洲和新西蘭首次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了馬德里會議,可見這個組織以「防禦」為名,一直介入各個區域的政治之中。6月11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安全峰會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堅稱「我們不尋求新冷戰、亞洲北約或分裂為敵對集團的地區」。然而,維持歐洲安全就是把俄羅斯排除在西方安全架構外,北約持續針對中國的說法,早就擺出圍堵的姿態,也只是在重滔往日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