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密斯征月│人類百年月亮誌:由創作幻想、阿波羅11到邁向火星

撰文:毛詠琪 伍振中
出版:更新:

月亮,是最接近地球的天體——相距僅38萬公里,在天文學上的「近在咫尺」,卻是人類探索宇宙無限的踏腳石。百年前,人類對月亮的了解還只是留於想像,把太空的幻想訴諸於文學與電影創作;60年代的太空探索任務,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更啟發了往後對於太空旅遊、探索火星的偉大計劃。
相隔50年,美國太空總署的「阿提密斯計劃」(Artemis,又譯阿爾忒彌斯,阿提米絲,月亮女神計劃)首個任務周二(16日)終成功啟程,意味着人類又再次向月亮進發。

早在二十世紀初,民間想像的天空及外太空的面貌,慢慢透過文化作品表現出來。1902年,法國出品了被視為「科幻電影先驅」的黑白默劇《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電影中的月球表面是一張人臉,主角們乘坐子彈形的太空艙射入太空,逼近並着陸擊中「月球人臉」的眼睛(這一幕月球「右眼」遭射穿的畫面,也是世界影史上其中最經典的一幕)。

主角們着陸月球後,遇上外星人的種種經歷,充分表現該片導演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對外太空的想像。這作品傳遍歐美各國,為大眾深深刻劃了外太空及月球的印象。

LunIR 飛越月球並收集表面熱成像作為 NASA Artemis 1 任務的次要航天器。(圖片來源:Terran Orbital Corporation)
這一幕月球「右眼」遭射穿的畫面,是世界影史上其中最經典一幕,體現戰前人類對外太空的有趣想像。(Wikimedia Commons)

「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投射出人類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願望(aspirations to reach another world)。」《月球旅行記》面世後,當時的文化評論家這樣評價這一部突破性的電影。這「另一個世界」,自然是未被探索的無垠宇宙空間了。

那時候,現實中尚未有人真正進入過太空,更沒人接近過月球得以親睹其表面。《月球旅行記》中於是出現半人半蟲外星生物居住在月球表面,或月球存在着某種未為人知的魔幻力量──當時沒有人能夠承認這是真的,但卻同時沒有人能確定它是假的。

戰前,人類對太空只有流於創作和幻想的無限想像。然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航空科技得到大規模應用及改良的機會,這個時期的飛機變得更大更可靠,同時亦培養出大量具備實戰經驗和應變能力的飛行員。

振奮人心的阿波羅任務

說到人類太空探索項目之始,便是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首枚人造衛星「衛星一號」(Sputnik 1)。美國及蘇聯兩大軍工業強國在冷戰期間開展太空科技競賽。美蘇當中一部份飛行員在戰後繼續接受訓練成為航天員,而這批航天員後來就成為一批批獲派太空探索任務的「太空人」。人類認知及探索太空的事業,便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1961年4月12日成為進入太空第一人的蘇聯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本身就是隸屬蘇聯紅軍的上校飛行員。

「在宇宙飛船上繞地球一圈後,我看見我們的星球多麼美麗。讓我們繼續欣賞這個美麗星球吧!不要再破壞它!」加加林完成了108分鐘航程順利返回地球後說。在那時候,他無疑是全世界最有資格評價地球「外表」的人。

加加林升空一刻,正值冷戰高峰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相互競逐航天實力。除了研發飛彈、火箭等高速載器的航空國防軍備,它們還將「戰場」伸延至外太空,紛紛向近軌道,以至在遠方的月球、火星、金星發射人造衛星,在外太空「爭權霸地」。

到了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Apollo 11)完成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阿波羅登月的每分每秒,全球民眾一起圍在細小的電視機前觀看直播。當時很多人幻想,平民上太空的時刻,很快就會到來。

阿波羅計劃在其後三年間再五度讓太空人成功登月,接連為西方社會民間吹起一股史無前例的太空熱。這股太空熱比二十世紀初《月球旅行記》在歐美公映之時,更加真實、更加貼地──至少大眾當時已經確認無誤:月球表面上並沒有那張詭異人臉,月球的真實面貌也不再流於幻想。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Apollo 11)完成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Wikimedia Commons)

星戰帶動半世紀的太空狂熱

關於阿波羅計劃的真偽,以及人類是否真的登上月球的陰謀論,在過去數十年不時翻起。然而,這無阻民間太空熱潮一直升溫,到了1977年,經典科幻電影系列《星球大戰》首部曲(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全球公映,獲得巨大商業成功,同時重新塑造普羅大眾對遙遠星空的幻想。每個影迷透過電影作品的虛構故事,至少在情感上與太空拉近了距離。《星球大戰》裏的「絕地武士」、「天行者」、「複製人」等幻想,正正餵飼了當時人們對建構未來太空生態的強大慾望。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主政時期,更借用「星球大戰」(Star Wars)這個名稱來研議一項戰略防禦計劃:建造太空鐳射裝置,搶佔外太空來防禦敵對國家向美國或盟國所發動的核導彈攻擊。《星球大戰》折射出太空探索對於政治的影響之深,當時的美國人卻深信這個「星戰計劃」是一套可行的國防方案。

列根主政時期,研議了一項名為「星球大戰」的戰略防禦計劃。(Getty Images)

「一套完美的太空反彈道導彈防禦在技術上來說很難實現……但看回當年民意調查。這個想法在八十年代中期非常受歡迎,許多美國人相信國家可以建造這樣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略防禦倡議(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即計劃的正式名稱)是列根作為一位說書人、一位演員的最大勝利。」美國著名作者兼歷史學家菲茲傑拉德(Francis Fitzgerald)在2000年寫道。

「星球大戰」計劃後來因耗費巨大,技術難度極高,許多項目都被終止。蘇聯解體後,整個計劃亦已逐步縮編改組。儘管計劃中的一些科學實驗和前衛裝置研發仍有一定成果,但列根當年在全國電視講話中所介紹的雄圖偉略,始終未曾實現。但星戰電影系列,以至1979年以來推出的《異形》(Alien)系列的魅力卻影響了幾代人,至今仍是無人不曉的流行文化巨作,外太空的未知永遠使人類着迷。

美蘇太空競賽依然持續,但美國自1972年後再沒有派人上月球,蘇聯人登陸月球的夢想更從未實現過(蘇聯在1969至1972年間嘗試過發射探月火箭,惟皆失敗收場)。即便冷戰結束,柏林圍牆也倒下了,全球依然未有一個國家,繼阿波羅計劃後嘗試再度踏足月球,也再沒有載人太空飛行器離開過地球軌道。

不過,太空探索逐步進入國際協作的階段,國際太空站的設立就是重中之重。1998年11月,國際太空站第一個部份「曙光號功能貨艙」(Zarya)發射升空,太空站作為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的「超離地實驗室」,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歐洲五地合作營運,也標誌着以往的太空勁敵變成了合作夥伴。

星戰電影系列,重新塑造了普羅大眾對遙遠星空的幻想。(Getty Images)

至今雖已有多國太空人登上國際太空站,然而項目均由美俄主導。而中國作為太空探索的後起之秀,一直被拒諸國際太空站計劃門外。今年4月,中國自主建設的常駐太空站「天宮號」成功發射,上月更由神舟十二號把三名中國太空人送到天宮號進行為期90日的任務。中國航天的標誌性成功,也象徵了國際太空競賽進入一個新階段。

由阿波羅啟發的一代「太空夢」

回溯千禧年代初,美國政府開始讓私人企業參與太空探索事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藉以分擔太空探索事業的研發及發射成本,為普羅百姓實現上太空的夢想燃點希望。太空探索,也逐步正式形成一個產業,開展至今約二十年的商業太空競賽。

近年來,私營太空探索以至由私人企業籌劃登月的想法,愈發獲得人們共鳴。其中領頭且最具話題性的,必然數到藍色起源(Blue Origin)、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和太空探索(Space X)三間太空探索公司,背後分別的三位大老闆貝索斯(Jeff Bezos)、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與馬斯克(Elon Musk)無一不是受當年登月計劃啟發,在取得巨大商業成就後紛紛押注於「太空夢」。

1969年,時年19歲的布蘭森與家人在電視機前收看阿波羅11號太空人成功登月。自此以後,他就決心終有一天要親身上到太空。到了52年後,這位70歲的維珍航空創辦人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在去年7月11日成功乘坐旗下維珍銀河的團結號(VSS Unity)可重用太空船進入太空邊緣,享受約四分鐘無重力狀態,標誌着完成首次商業太空旅行。

「所有的孩子們:我曾是一個望着天上星星懷有夢想的小孩,而現在我是個在太空船裏的大人,俯瞰我們這個美麗的地球。下一代的夢想家們: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儘管去幻想你能夠做到些什麼。」布蘭森進入太空後,在團結號艙內說了這番激勵人心的話。

SpaceX創辧人馬斯克更曾經屢次提及自己的宏願,就是要讓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multiplanetary species),旗下的火星項目SpaceX Mars,終極目標更是讓人類殖民火星。馬斯克在阿波羅11任務後兩年才出生,他2019年接受《時代雜誌》(Time)專訪,表示:「我認為阿波羅11號是人類歷史上最鼓舞人心的事情之一。可以說是最鼓舞人心的事情了。也是歷史上最一面倒的好事之一。為地球人民提供的靈感水平令人難以置信。它確實啟發了我。如果不是阿波羅11 號,我不確定SpaceX是否會存在。」

馬斯克表示,一直期待著人類繼續超越阿波羅11號的成就,例如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基地,把人送到火星,但到了如今美國連把人送上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指高度界乎200公里至2000公里)的能力都沒有,對於進程之慢感到氣餒。他希望自己投資於火星計劃,激起人們對太空計劃的熱情,從而讓國會對NASA加撥資金。

與阿波羅計劃時隔半世紀,NASA的「阿提密斯一號」(Artemis 1)計劃於11月16日展開,搭載獵戶座太空艙的火箭在三度延期後終成功發射,這也是美國正式重返月球計劃中的第一步,也是兩年後再送太空人登月的預演,由地球前往月球軌道再返航,任務總長達25.5天,也被視為一次野心出征。

阿提密斯 (Artemis)計劃預計何時會派人登月?

NASA預計,在2025年的阿提密斯3號會派太空人登陸月球南極,將會也是人類首次踏足月球南極。

上世紀美國NASA的阿波羅計劃曾有多少名太空人在月球上漫步?

在1969至1972年間,12名阿波羅太空人曾在月球上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