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症」與「恐男症」下的韓國大選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文在寅執政的五年間,見證了韓國一場勢不可擋的「性別戰爭」,激進女權聲音冒起,加劇年輕一代男性的「厭女」心態,使得本就醜聞不斷的2022年韓國總統大選,成為另一場「性別惡鬥」。

從2018年#MeToo引發的席捲政界、商界和娛樂界公眾人物的性侵醜聞、N號房事件,到女權主義小說《1982年生的金智英》走入流行文化,韓國女權運動在過去五年間愈發激烈。另一方面,近幾年來愈發激進化的韓國女權運動也促生了強大的反作用力,以被稱為「二代男」的年輕男性為主的反女權主義者高喊:「憎恨男人的人滾出去」、「女權主義是精神病」等口號,網上的男女網民罵戰不斷,而兩性議題在今屆大選也變得前所未有的熾熱。

首爾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高級研究員Duyeon Kim說:「性別是這次選舉的一個關鍵問題,因為20至30歲年齡層是關鍵的搖擺選民,而這正是『性別衝突』最熱的地方。」

2022年3月4日,韓國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在當地的一個投票站為3月9日的總統選舉投下他的初步選票。3月9日,韓國人將選出他們的下任總統。兩位領跑者——共同民主黨的李在明和國民力量黨的尹錫悅正處於激烈的競爭之中。(Getty)

韓國性別差異的現實

2021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在考察就業、教育、健康和政治代表性的指數中,韓國在156個國家中排名第102。迄今為止,韓國是經濟合作組織(OECD)36個成員國中性別薪酬差距最大的國家,約達32%,而女性在國會中僅佔19%。韓國企業集團的董事會成員中只有5.2%是女性,專家們說,該國創紀錄的低出生率證明了該國婦女將事業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是多麼困難。

在剛剛過去的婦女節,文在寅總統亦公開承認,「與國家發展程度相比,韓國在兩性平等領域還很落後」;「對於女性來說,性別歧視的玻璃天花板非常堅固,到處都留有阻礙性別平等的結構和文化」。

韓國總統文在寅亦承認,相對國家發展,韓國在兩性平等領域還很落後。(AP)

「女權主義者是社會惡魔」

儘管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下,許多韓國年輕男性卻不甚滿意文在寅政府任內推行的性別平等政策,包括修訂《工作經歷斷層女性法》、制定《跟蹤騷擾處罰法》、強化對數字性犯罪的處罰等,認為這會使得機會的天秤在向女性過度傾斜。「逆向歧視」、「反向歧視」成為反女權主義者常用的控訴語彙。

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和飛漲的房價,反女權主義者聲稱,該國為解決性別不平等問題所做的努力已經向女性傾斜得太多。一些專家認為,與老一輩韓國男性身上典型父權制下的性別歧視不同,如今韓國年輕男性的反女權傾向源於新一代男性所感受到的社會資源擠壓和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包括就學、就業、晉升空間等方面的現實困難。

《韓國憲法》規定所有身體素質符合條件的男性需要在18至28歲之間服兵役約20個月。韓國青年們近年對制度的不滿聲音越來越大。(Getty)

年輕憤怒的男性

另一個近年更受關注的是強制男性服兵役問題,不少娛樂界及體壇明星都公開批評過相關政策。《韓國憲法》規定所有身體素質符合條件的男性需要在18至28歲之間服兵役約20個月。此政策不免為男性帶來就業限制,相反女性卻免服兵役,久而久之又成為性別不平等的問題。

據去年5月《韓國日報》和民調機構韓國研究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韓國20多歲的男性中,有近79%的人認為自己是嚴重性別歧視的受害者,30代男性中亦有70%認同這一觀點。反女權主義組織「男人團結起來」的負責人裴寅奎(音)說:「我們不恨女性,我們不反對提高她們的權利,但女權主義者是社會惡魔。」

2019年3月8日,在韓國首爾舉行的國際世界婦女節集會上,韓國婦女穿着女巫服裝參加了支持女權主義的遊行。(Getty)

尹錫悅「厭女牌」拉攏男性遊離票

在此次競選活動中,韓國「性別平等和家庭部」(在韓語中被稱為婦女和家庭部)的存亡成為最具爭議性的一項政策,尹錫悅將廢除該成立於2001年的部門作為其競選的核心承諾。該部門主要提供以家庭為基礎的服務、教育和兒童社會福利。

儘管爭議聲量很大,但事實上,該部門支出約佔國家年度預算的0.2%,其中只有不到3%用於促進女性平權。然而該政策竟能左右關鍵的搖擺選民——年輕男性手中的選票去向。

韓國性別歧視的玻璃天花板堅固,社會期望婦女照顧家庭及育兒。文在寅提出兩性平權措施,惹起男性反彈。(Getty)

今年1月,保守派國民力量的尹錫悅調整競選策略,打出「廢部牌」,指責該部門未能正確履行其性別平等職能,並 「將男性視為潛在的罪犯」——正中如今「厭女」心態。在做出該承諾後,尹錫悅的民調表現顯著提升,比前一周猛增了6個百分點以上,略微領先於執政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

而李在明雖不主張廢部,卻也提出將該部門名稱中的「婦女」二字去除——李在明雖主要爭取女性選票,同時也擔心徹底失去年輕男性選民的支持,在一些備受關注的政策上小心取態,以免得失男性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