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災衝擊全球 地鐵系統難敵極端天災?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鄭州暴雨引發洪災,洪水湧入地鐵的驚心動魄情景就彷如末日電影情節,讓全球更加關於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威脅。這也不禁讓大家疑問,地下鐵路系統完善的香港,如果也出現像鄭州的極端暴雨,會否也發生如此恐怖情況?

除了鄭州地鐵造成了12人死亡的悲劇,地下鐵路被水淹的情況絕非罕見。本月中,英國倫敦同樣在暴雨日子,出現地鐵水浸一幕,地鐵站內樓梯變成瀑布,雨水滾滾湧下;在月初,美國東岸受到熱帶風暴埃爾薩(Elsa)吹襲,紐約巿同樣有地鐵站水浸,站內部份位置水深及腰。

河南鄭州水災最新圖片。(路透社)

全球不少地鐵系統都有數十年歷史,在設計上似乎並未預到這個時代的頻繁極端天氣。地下鐵路系統往往是大城巿解決路面擠塞、具效益的運輸方案,而且各國為了達至減碳排目標,興建鐵路便成了減少路面汽車的絕佳方案,換句話說,鐵路系統本來就是對抗氣候變化的方案。

事實上,紐約2012年受到颶風桑迪(Sandy)吹襲時,地鐵系統都試過被洪水淹沒,造成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鐵路大癱瘓。當局及後斥資高達26億美元,改善地鐵系統的防洪能力,尤其在低潌及沿岸地鐵站進行防洪加固工程。大都會運輸署(MTA)每年更平均斥資2000萬美元,更換水泵及進行設備升級。可是,本月初的水浸情況可見防洪系統仍然脆弱。另一邊廂,由於倫敦地下很多的排水系統都是建自維多利亞時代,根本無力應付氣候變化導致的強降雨情況。

不只倫敦與紐約等上百年歷史的地鐵系統,連2013年才開通的鄭州地鐵,在設計上都沒有防洪裝置。「改造地鐵以抵禦洪水,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美國智庫埃諾交通中心(Eno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行政總裁Robert Puentes指出,但如果什麼都不做,帶來的損失恐怕更加嚴重。

在氣溫暖化情況之下,極端炎熱及乾旱抽乾地上海份,大氣儲存水份增加,變相使降雨量加大,大暴雨情況頻繁。近日西歐等地的洪災,亦是低氣壓及高溫導致,跟氣候暖化的關係似乎相當密切。

新加坡同樣是一個極度依賴地鐵系統的國家,鐵路線把這個面積細小的國家,緊密地連接起來。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靠近赤道、擁有熱帶雨林氣候的新加坡,近年降雨亦變得更強更頻密。7月13日,武吉班讓(Bukit Panjang)頭12小時降雨量達110.2毫米,相當於過去30年7月總平均降雨量的75%。全島至少7區的溝渠及水道水位已達九成,有出現突發水淹的風險。

紐約地鐵本月水浸情況:

其中,擋水為新加坡地鐵防洪的主要策略,根據新加坡公用事業局2018年底發布的指引,地鐵站出入口必須高過周邊地面至少1.3米。同時,自2012年,全國至少35個低窪地區、有水浸風險的地鐵站安裝了防水閘。另一方面,一旦雨水流入地鐵站內,水泵排水系統的抽水能力便相當重要。按新加坡業務守則規定,地鐵水泵排水力需要在持續10分鐘降雨,達到最大負荷每小時280毫米的降雨量。

至於香港,港鐵亦曾在2015年底就着極端天氣事件對鐵路系統的風險進行研究,包括暴雨引致洪水或泥石流的風險。而且,香港地鐵網絡,包括車廠、車站、過海隧道及地下行人通道等,在興建時已有裝設防洪閘。當防洪閘關上前,訊號系統便會切斷附近的行車訊號,阻止列車駛近。港鐵亦進行加高防洪擋板,提升所有車站的防洪能力。

至今,香港仍未發生過需要啟動到防洪閘的嚴重災情,但鄭州地鐵的慘劇,必然是對全球城巿的警醒,必須深化鐵路以至交通系統的防災能力。德國洪災對於災區路面的摧毀程度,更是清楚告訴極端氣候的可怕,國際層面必須合作加快減慢全球暖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