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以外無一倖免? 全球低生育潮勢迎「人口寒冬」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發達國家如日本、德國、意大利等面對低生育率的問題經已不是新鮮事,惟目前全球多國也同樣開始面對人口增長停滯,出生率暴跌的危機。除非洲以外,世界各地的出生率幾乎都呈下降趨勢,人口學家更預測,到了本世紀中或更早的時候,全球人口將首次進入持續下降的趨勢。
人口減少雖可緩解地球上的資源壓力,減輕氣候變化的毀滅性衝擊,然而無可避免對各國造成人口構成、社會負擔、經濟發展等嚴重影響。在「生孩從來不易」的今天,若計及通脹等因素,養育一個小朋友或許早已不只400萬港元,面對環球經濟不景氣,各國政府可有良方妙計鼓勵國民「努力做人」?

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隨着科技進步,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嬰兒死亡率相應下降,全球人口出現史上最大的增長時期,人口由1900年的16億增加至2020年的約78億。預料此一趨勢仍將影響地球上三分一的國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尼日利亞的人口或於本世紀末超越中國,當地家庭平均或有多達5個小孩。全球人口預計由當下的約78億,在2064年達到約97億峰值後開始萎縮,到2100年將降至88億左右。

然而,在非洲地區以外的世界各國,以往的高生育率時代已基本步入尾聲。女性因獲得更多且更佳的教育和避孕措施,加上現代人對於教育、經濟、住屋、環境等方面感到日益焦慮,越來越多的適齡父母選擇少生,甚至不生育,索性「毛孩當孩子養」。

中國內地剛因應低生育率而推出三孩政策。(Getty)

中美兩個人口大國近期均出現「低生育率」的危機,內地更因而推出「三孩政策」以圖扭轉情況。此外,即使是印度、墨西哥等長期人口快速增長的國家,出生率也在下降,或已經低於每個家庭2.1個孩子的更替率。由此可見,低生育率已不再屬發達國家「專利」。

一個國家的人口減少可能有利自然環境,但所衍生的勞動力不足、經濟衰退、老年人口負擔等,可能更令社會憂慮。雖然目前的情況未算嚴重,人口的整體變化也可能需要數十年才顯現,但這個趨勢一旦開始,其下降勢頭只會越演越烈,甚至出現斷崖式下跌,屆時才意識到問題定必「悔不當初」。

正如前聯合國人口趨勢和分析主管、德國人口學家Frank Swiaczny所說:「有必要進行範式轉移,各國需要學會接受和適應這種人口下滑趨勢。」

今天社會,許多人已將毛孩當孩子養。(Getty)

的確,在更早面對低生育率問題的國家經已有適應此趨勢。舉例,為應付未來收生不足,韓國的大學正推動合併計劃;日本當局也因應城鄉人口老化和萎縮而進行重新區劃整合;瑞典則將資源從教育轉移至老人護理上;德國則提高退休年齡,由67歲加至69歲。

派錢非王道 解決方法在於「了解」

另一方面,部份國家則希望扭轉低生育率的趨勢。俄羅斯的低生育率可說是一直困擾着總統普京的難題,過去二十年,其政府一直透過生育津貼來鼓勵當地人組織大家庭,每個家庭可獲發一次性約6200美元(約4.83萬港元)的津貼,用作教育和房屋開支。此前,這筆資金只提供予有兩個小孩或以上的家庭,去年普京宣布放寬至所有「新手家長」。

低生育率問題於過去二十年一直讓普京頭痛不已。(Getty)

俄羅斯人口學家Evgeny Yakovlev表示,從2007年以來計劃推出的頭十年,選擇生二孩的家庭的確有所上升,但自2017年起,生育率再次下降,許多人更傾向完全不生育,他解釋:「他們擔心經濟不確定的因素」。

普京政府還承諾為大家庭提供稅務寬免,政府亦會提供醫療保險為不孕婦女負擔人工受孕的開支。但當地人認為,這些經濟激勵措施與當前生兒育女的成本並不相稱,部份人甚至批評,生育津貼的申請手續繁複、過程又長,認為「完全不值得」。

誠然,單靠類似的補貼計劃很難取得成效,那麼政府又如何能說服人民多生小孩?有人口學家提醒,今天許多女性少生孩子,因為她們認為,更少的人口可以帶來更高的工資、更平等的社會和更低的碳排放,而且少生孩子可保障更高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部份國家的調查顯示,年輕人其實也想要更多的孩子,但卻面臨太多的障礙。

生育與否,背後牽涉的因素其實很多。(Getty)

因此,他們認為若要扭轉低生育率的趨勢,應深入了解各國父母的實際憂慮,全方位提供配套政策才有望改變情況。除了經濟資助,也應着手改變其他社會支援,例如增加侍產假和育兒假、為父母提供可負擔的日託服務、彈性的工作安排、鼓勵男士在家工作等。

「北歐模式」也非靈丹妙藥?

以瑞典、丹麥等OECD國家為例,他們的婦女勞動參與率和生育率都偏高,原因是因為具有彈性的育兒和勞動政策,例如德國有提供0到2歲的公共託兒服務,並設立嚴謹的保姆管理制度;瑞典的育嬰假可以請全日、半天等時段,而且許多福利國家也將育兒相關內容納入公立大學課程,以培育更多育兒人才。

「北歐模式」也不是萬試萬靈?(Getty)

當下,在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問題加劇,全球許多國家為鼓勵生育均參考北歐國家的做法,推出一系列措施,諸如加大醫療支援、提供經濟補助、幫助父母們平衡家庭與工作等。據聯合國2017年的一項報告,全球有28%的國家政府實施了此類政策,歐洲有66%的國家在鼓勵生育,比例為全球最高,其次為亞洲,有38%。

只可惜,雖然這些措施曾證明有助提高生育率,惟似乎亦不是靈丹妙藥。近年,北歐國家的生育率也出現了下降,這或許說明影響生育率的因素或有更多。無論如何,為免步入「人口寒冬」造成嚴重的社會和經濟衝擊,各國仍需不斷努力,提升國民的生育意願,同時在其他社會配套方面及早適應低生育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