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屍切爾諾貝爾:美國縱容日本排放核廢水的雙標真相
日本政府近日宣布,將於兩年後把共約125萬噸的福島核電站核廢水稀釋後傾倒入大海,結果引發全球多國的聲討,尤以一水之隔的中國與韓國最感憤慨,而日本國內的環保團體亦抗議政府決策。豈料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竟發表Twitter推文稱「我方對日方在決定處理福島核電站核廢水問題上的透明努力表示感謝」,旋即引來美國網民諷刺其絕不敢喝下核廢水。雖然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表達對日本的支持,如此縱容的態度,著實令全球人民頓感驚詫。
然而回顧過往的核災事故,不難發現美國與國際原子能總署的雙標早非首次。譬如人們最耳熟能詳的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爾事故,迄今仍被當作核災的經典案例與反核運動的理由,甚至被渲染成僵化的蘇聯體制所必然發生的災難。事故發生後不久,《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便刊文批評蘇聯,表達了這樣的成見。
該文章標題乃「在低技術體制下發展高技術」,並揶揄道:「蘇聯在諸如數學和物理一類『黑板上的學科』方面成績不錯,有時甚至成績卓著。即使這樣,正像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向全世界明顯表明的那樣,蘇聯在科學進步方面仍確確實實面臨着進一步落後於美國、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危險。主要原因是,在控制論等領域存在思想束縛,在實際運用試驗研究成果方面也存在一些特有的問題」,暗示共產體制的「不自由」導致了這場災難。
美籍烏克蘭裔學者浦洛基(Serhii Plokhy)亦將事故原因歸咎給「極權」政府,他聲稱「蘇聯的經濟和管理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充分顯示出其缺陷,人們不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生產配額的完成優先於安全問題,所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這場災難」,並指稱也埋首於發展核電的大多中東國家「都是由獨裁政權管理的,沒有或很少有公眾對決策過程和執行有約束力和控制力。這似乎是所有災難的先決條件」,逕自將西方式「民主自由」與對災難免疫劃上了等號。
直到今日,切爾諾貝爾事故仍被當作攻訐蘇聯乃至俄羅斯的理由,即便有部分專家承認,蘇聯在及時大規模疏散和防堵輻射洩漏等補救措施上卓有成效,但仍改變不了大眾對於「邪惡專制」的紅色帝國製造嚴重核災難的刻板印象。美國HBO頻道甚至還於2019年與英國合拍電視劇《切爾諾貝爾》(Chernobyl),借扮演當地官員的角色的口説出「政府告訴我們這裏的情況並不危險,同志們,要有信心」,以虛構情節諷刺蘇聯官僚只想大事化小,再度藉此激發大眾對蘇聯乃至俄羅斯的敵意,彷佛忘了蘇聯自己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直到2021年3月底,美媒《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還刊載一篇烏克蘭移民的文章,開頭便是指控切爾諾貝爾事故的摧殘,接着再延伸至對蘇聯與獨立後的烏克蘭政府的否定,最後則順理成章地嚮往「美國夢」──切爾諾貝爾事故已成了論證「美國與西方民主勝利、蘇聯制度註定失敗」的理由。
但從科學角度分析,歷次核災的起因若非人員操作失誤就是反應爐的安全設計不良,全球各國皆有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豈會因體制或文明差異而有不同概率?按照歐美的邏輯,彷佛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會發生如此嚴重的事故、彷佛只有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的事故才值得一再被檢討,但倘使如此的話,又如何解釋英國早在1957年就發生温斯克爾(Windscale)鈽反應爐大火、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廠因疏失導致爐心熔燬事故,更無法解釋採用議會制政體的日本為何於2011年發生福島核電站的核洩漏事故?切爾諾貝爾事故被單獨挑出檢視,無疑顯明了西方國家對蘇聯的偏見。
更能顯示西方雙標的理由,在於英美等國都曾隱瞞過自家發生的核災,如前述的英國就試圖掩蓋過温斯克爾事故,以免動搖大眾對發展核能的支持。而美國更是不堪,在1959年加州聖蘇珊娜野外實驗室(Santa Susana Field Laboratory)爆發了鈉反應堆爐心熔燬的嚴重災難,43條燃料棒就有13條熔化。且由於該反應堆缺乏圍阻體,為了阻止放射性氣體繼續積蓄導致氫爆,美國竟偷偷任由這些有害氣體排入外界空氣中,但周邊十英里內的約73萬居民全受輻射塵的危害而不自知。
由於聖蘇珊娜野外實驗室負責核能研究與火箭發動機測試,故被美國視為機密,並堅持在未徹底除污的危險下繼續運轉,導致污染規模究竟多廣泛,迄今仍屬未知。且更駭人的是,當聖蘇珊娜野外實驗室爐心熔燬後不久,負責該實驗室的北美航空(North American Aviation)所屬的原子國際公司(Atomics International)便趕來掩藏真相。原子國際公司的前僱員John Pace便在多年後出面舉證,稱放射性氣體隨着風「飄過有他們(員工)孩子與家庭在的聖費爾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他們卻對此什麼也不能説只因這是最高機密」。
另一名前僱員Jim Palmers也證稱,當時用作火箭推進劑的有毒氣體四氧化二氮(N₂O₄)洩漏出來:「通風口洩漏的四氧化二氮會弄壞人們在生產在線穿著的衣服」。但這樣可怕的事故,原子國際公司卻執意粉飾稱實驗室與鄰近居民都沒受到危害。直到1979年,聖蘇珊娜野外實驗室的核災才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師生發現。如今,美國政府依舊拒絕公布當年事故的一切細節,且當地含有多氯聯苯、汞、銫-137、鍶-90、釙-239等超過百種有害物質,2006年的一份研究,還披露起碼有300至1,800名居民因該事故罹患癌症。
如此惡劣又被隱藏多年的人禍,難道就不值得比切爾諾貝爾更該究責?美國對自身的核災三緘其口,反倒動輒鞭屍切爾諾貝爾事故轉移焦點,凸顯了醜陋的雙標嘴臉。而通過這件事例,人們也能理解美國在面對這類全球性災害時,仍只顧著死抱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指手畫腳,寬以律己、嚴以待敵。因此對於緊緊服膺星條旗軍事與經濟宰制的日本附庸,美國自然會網開一面,對宛如寇讎的俄羅斯則想方設法詆毀。
不過諷刺的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迄今仍時時更新日本核災食品的禁止進口清單,這從另個方面顯露:美國也自知日本的核災問題根本沒解決,政治支持不過是虛偽的表態罷了,抑或如專家所推測般兩國政府在幕後潛藏著不可告人的利益交換。但無論如何,日本並未就核災危害除汙完畢、美日兩國也無權縱放核廢水至太平洋敗壞生態與全球人類健康,這都是毋可抹去的鐵一般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