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民地武・一|政變、緬族與羅興亞:若開軍新勢力如何搞局?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緬甸局勢已持續動蕩兩個月,而決定軍方能否穩定局勢並兌現一年以內重新大選及還政於民的最關鍵因素,莫過於同樣掌握槍桿子的「民族地方武裝組織」(後稱民地武)的取態與動作。
目前,無論是軍方還是被推翻的前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後稱全民盟),都在積極拉攏各方民地武,其中近年迅速崛起、戰力兇悍的若開軍(Arakan Army)是一股重要力量。更讓外界擔憂的是,若開軍強烈的地方自決目標以及該地區近乎無解的羅興亞人難民危機,都可能在混亂局勢期間醞釀出更大危機。

在近年因羅興亞人事件備受國際關注的若開邦,其主要種群是以相信佛教的若開族人為主,而相信伊斯蘭教、不被緬族及緬甸其他民族視為國民的羅興亞人只是該邦的第二大族群。此等分野也反映在其區內的民地武力量分佈之中,一方面有與緬族主導的國家政府素有對抗、卻在排拒羅興亞人立場上與政府一致的若開族力量,另一方面則是羅興亞人在備受其他族群擠壓下自立起來的武裝力量。

若開族民地武的特色是其因爭取更大自治權的主張與他族一致,而得到他族支持。先有成立於1968年的若開解放軍(ALA),此軍由在緬甸東部緬泰邊境的克倫民族聯盟(KNU)支持成立,經過歷年衝突之後勢力不張,最終在2015年與軍方簽下了停火協議,其代表亦有出席本年3月27日的緬甸軍人節活動,繼續與緬軍表示和好。

然而,此刻若開邦內最具實力的是2009年才成立的若開軍(AA),最初也是在克欽獨立軍(KIA)的外援下成立,在後者的軍營內接受訓練和武裝,並在輔助參與了兩次大規模交戰(即2011年克欽獨立軍與緬軍交火和2015年果敢軍事衝突),擁有充分實戰經驗之後才返回故土若開邦。由於年輕的若開軍最初不擁有自身根據地,不像其他已坐擁「國中之國」、享受高度自治權的大型民地武,因此具有突出的革命性質,會為奪取地盤和宣示主權採取現已少見的激進做法,迅速成長為緬軍的心腹大患。

若開軍、德昂軍和果敢民主同盟軍3月30日發表的聲明,不再延長本於3月31日結束的單方面停火,表明加入戰局的態度。(果敢資訊網)

由於軍方此前在3月10日撤銷對若開軍的恐怖組織認定,外界普遍認為這是試圖拉攏政變期間保持停火的若開軍。不過,隨着緬軍與克欽獨立軍等民地武戰事升級、軍方鎮壓程度越發血腥,若開軍與其他盟友德昂民族解放軍(TNLA)、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MNDAA)3月30日發表聲明,指不會延長原定於3月31日結束的單方面停火,「會與進行這場革命運動的各民族同胞、兄弟組織站在一起自衛反擊。」而一旦若開軍大舉投身戰事,局面勢必會更為複雜。

手段激進 頻繁開火

若開軍究竟實力如何?據網站「緬甸和平監測」(Myanmar Peace Monitor)的數據,若開軍擁有3,000軍力,在一眾老牌民地武中不算突出。不過,這隻隊伍更讓人畏懼的是其風格激進,例如會頻繁採用現已少見的綁架手段。「美國和平研究所」(US institute of peace)去年指出,若開軍在2017年綁架了50名鄰邦欽邦(Chin State)平民之後,開始更密集地綁架軍警和政府官員,有時更包括國營企業高管和外資企業外籍員工。

雖然許多人質最後安然無恙,但也有不少在緬軍粗暴的營救行動中喪命,例如若開邦城鎮布帝洞(buthidaung)的「全民盟」一號人物烏耶奈(U Ye Naing,音譯)於2019年12月被綁架後,因緬軍直接對若開軍基地發動空襲而身亡。在此環境下,大批官員紛紛辭職保命,達到了若開軍弱化官僚機構、在邦內宣誓自身主權的目的。

若開軍另一特點就是悍不畏死,會更頻繁地對緬軍發動攻擊。其在2019年1月4日(緬甸獨立日)之時,投入百名士兵對若開邦四個警察局進行了協調攻擊,造成13警察死亡、9警察受傷。若開軍的2019年年度總結還稱,其在當年一共與緬軍發生681次超過30分鐘的交戰,導致政府安全部門3,562人死傷,具體數字雖然無法核實,但無疑是緬甸近幾十年來最激烈頻繁的交火。

若開軍總司令通米亞良(中)與若開軍隊伍。(AA info desk)

另外,若開軍不像其他多在叢林作戰的緬北民地武,而是會直接在公路或水路交通要道活動,例如攔截船隻、扣下錢財以及為政府安全部隊提供的補給、劫持人質等等,這能幫助若開軍建立起對於邦內物流的控制權,也導致其發動攻擊時能造成更大損失。再加上若開軍與本土政黨千絲萬縷的關係(若開軍總司令通米亞良的岳父是若開邦議會議長),這支軍隊在若開邦內的軍力、財力和政治實力都越發顯著,也成為近年來令緬軍最為頭疼的力量。

長年被剝奪感累積後爆發

關於若開軍會為何會在近年迅速冒起,其實是源於若開族人民長期在政治、經濟和地理上被孤立,與由此滋生的被剝奪感化成了武裝自決的執念。

與許多曾獨立建國的緬甸少數民族一樣,若開邦曾在公元4世紀至18世紀擁有一個強大富有的王國,古稱「阿拉干王國」。尤其是在15世紀起海上貿易興起之後,「阿拉干王朝」因為西鄰孟加拉灣的天然優勢,成為了繁華的貿易樞紐。不過,該地區於1784年被緬甸貢榜王朝吞併,之後又先後經歷了英國殖民和日本二戰攪局,最後在緬甸獨立後,也被長期掌權的軍政府系統性孤立,陷入貧窮落後。尤其是軍政府在上世紀60年代消滅了若開地方武裝後,為阻擋與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間互聯互通,而刻意忽略交通建設,而若開邦本就因東部的若開山脈與緬甸其他地區隔絕,因此長期處於隔絕而貧困的狀態。

就算在緬甸從2010年起走向開放並吸引了大量外資,且若開邦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了中國降低對馬六甲海峽依賴性的重要一環——中緬油氣管道的起點,印度也為推進其「東進策略」在若開邦首府實兌興建港口,但這些項目的利益絕大多數流向了軍方和中央政府,而未用於提高若開民眾的生活。世界銀行2019年的報告指出,若開邦人均生產總值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5%,且78%民眾生活在平均線以下,而且相較於其他區域,若開邦民眾更難享受到衛生用品、電力和飲用水。

另外,若開人也一直對於政治權力的缺失感到憤恨。例如在2015年大選時,爭取民族自決的若開本土政黨「若開民族黨」(ANP)雖然在國會上下院一共拿下22席(該地區共有29席),在若開邦本地議會35席中拿下22席,但全民盟還是任命本黨官員而非「若開民族黨」成員出任若開首席部長,引起當地極為不滿。在2020年大選中,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又因疫情為由取消了若開邦17個鄉鎮中9個鄉鎮的投票,當地七成人民失去投票權。

地理、經濟和政治上的被剝奪感,使若開邦民眾更激進地追求自治。「若開民族黨」本地分支的秘書長吞奈溫(Tun Ne Win)就指出,「我們感覺仍處於殖民時代,因為沒有任何自主決定權,中央政府統治一切。」若開軍總司令通米亞良也不斷強調這一情緒,他多次激情向同族人民宣講「要掙脫緬甸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枷鎖」。再加上對1784年之前「阿拉干王朝」黃金年代的緬懷,這些情緒匯聚起來,就成了大量年輕人投身武裝抗爭的原動力。

羅興亞難民問題更加無解

這樣一支激進、極端、有強烈自決渴望的民地武,一旦主動參與當下局勢,無疑會提升緬甸陷入長期內戰的風險。除此之外,外界觀察者也擔心這會導致羅興亞人難民危機更加無解。

正如緬甸中央政府對若開邦的孤立,中央政府與若開族同時也對邦內信仰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實行系統性隔離,拒絕給予其公民身份和權利。最終伴隨着不斷升級的摩擦和仇恨,雙方在2012年和2017年爆發兩次種族衝突,後者演變為緬族軍方對羅興亞人的系統性清洗,聯合國數字指這導致逾74萬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只能棲身難民營內。

若開軍2019年11月官方發布的綁架緬甸安全部隊人質圖。(若開軍官方)

如此激烈的仇恨究竟從何而來?儘管早在8世紀就有阿拉伯商人來到若開邦並定居,如今的種族仇恨事實上是近代的產物。

在緬甸1826年輸掉第一次英緬戰爭、若開邦淪為英屬印度殖民體系的一部分後,英國鼓勵孟加拉吉大港的移民順着孟加拉灣前往若開邦補充勞動力。大量外來者自然會受到本地人的敵視,而這種「外來穆斯林」與「本土佛教徒」的身份對抗又在二戰時被英國及日本人利用,例如日軍武裝起佛教徒助其反抗英國殖民,英國則將當地穆斯林組成情報小組「V支隊」(Force V)用於打探日本會否入侵印度。「V支隊」1942年還犯下「若開大屠殺」,10萬佛教徒殞命,這奠定了若開族對羅興亞人延續至今的仇恨基調。

到了緬甸建國後,若開邦經濟遲遲未得到發展,加劇了若開族和羅興亞人搶奪資源的爭鬥。再加上許多若開族青年不堪貧苦外出打工,導致當地若開族人口比例越發下降,加深了其對於家園被他者佔據的恐懼。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所2010年論文指出,當時羅興亞人在若開邦人口比例達到45%,生活中的衝突很容易上升到種族對立。

而在長年的歧視和壓迫之中,羅興亞人也在2016年發展出自己的武裝組織「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成為了該地若開族民地武組織外的另一力量並在2017年8月對30個警察局發起襲擊。緬軍遂開始進行大規模鎮壓和驅趕,致使逾74萬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淪為難民。如何安置他們成了舉世難題,本已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孟加拉不願讓出工作機會,其他穆斯林國家接收難民意欲缺缺,而緬甸政府雖然早在2018年6月就與聯合國達成難民重返計劃大綱,但卻並未付諸實際行動,且許多羅興亞難民也抗拒回到那片擁有慘痛回憶的土地……

1月23日,羅興亞難民兒童在孟加拉的難民營中玩耍,他們的未來出路成為舉世難題。(Getty)

再加上疫情以及如今緬甸的動蕩局勢,羅興亞人問題越發無解。若開軍以及若開民族黨無疑會藉混亂局勢同時與軍方和全民盟談判,以謀取更多自治權,但也可能會被捲入全國範圍內的內戰,羅興亞人問題勢必會被拋在一邊。

就算若開邦能如願以償謀得更大程度的自治、走上繁榮與穩定,但若開族整體對羅興亞人的敵對態度已決定了雙方很難關係轉圜,即使若開軍未有參與清洗羅興亞人,也很難想象到未來會主動參與解決羅興亞人問題。羅興亞人、若開邦乃至整個緬甸的出路在哪裡?目前沒有人能說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