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潛藏種族結構矛盾 校園歧視情況普遍
3 月初,英國哈里王子(Prince Harry) 和夫人梅根(Meghan Markle)接受美國名嘴奧花雲費(Oprah Winfrey)訪問,期間透露有王室成員對兒子阿奇(Archie)的膚色表示憂慮,以及直指英國小報散播種族歧視風氣,使全球關注到英國社會種族歧視的嚴重程度。莫論梅根的指控反映了多少事實,觀察英國校園這個「社會縮影」或能揭示此問題最真實的一面。
現年27歲的Vivienne Dovi成長於英國大倫敦南部克羅伊登(Croydon)。2010年,她從一間種族多元的公立學校轉到鄰市一間以白人為主的頂尖文法學校升讀預科。以往從未以黑人面孔為恥的她,在轉校後深刻體會到種族歧視之苦,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身份。去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M)運動席捲英倫,她決心就切身經歷發聲。
回想當年,Dovi 是全校唯一轉到鄰市精英預科學校的學生,轉校後很快便遭到歧視,被老師、同學就其種族和背景評頭品足,令她產生自己是「異類」的感覺。最令她傷心的是,其中一位她喜歡的老師曾在班上講述「因膚色種族理由而停止和一位牙買加朋友談話」。她直言:「我為此哭了數小時,我無法相信這些話,甚至沒人挺身而出或指出他的錯。」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言行,對不少處於追求身份認同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卻影響深遠。
縱使如此,Dovi 在新校仍結識了一些好友,且在學業上得到支援,成績出類拔萃,最後成功考進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繼而在牛津大學深造碩士學位。不過,她承認種族歧視是種心理創傷,也令她意識到自己在英國永遠屬於弱勢。校園歧視的經歷也讓Dovi 走上不一樣的路,現在,不時執筆撰寫有關黑人女性經歷的內容,並經營專為黑人提供旅遊資訊的網站。她強調:「BLM並非只是關注黑人被殺,我們想要正常生活。」
有色人種學童廣受歧視
Dovi 的經歷某程度上道出了無數英國黑人學生的心聲。2020 年中,美國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警員跪頸致死所引發的示威浪潮捲到英國,也令當地關注少數族裔遭歧視的問題。同期,英國史丹福郡大學(Staffordshire University)社會學及犯罪學高級講師Sarah Page領導一項關於青少年受歧視對身心影響的調查,訪問了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少數族裔青少年,發現他們全部均曾在學校遭遇過種族歧視,包括來自同輩和老師。有穆斯林女孩表示曾遭同學扯下頭巾,也有人在踢足球時經常因膚色而成為「被踢的目標」,亦有受害學童因焦慮而出現脫髮。
受訪青少年又指出,校方往往未有妥善處理種族欺凌問題,感到部份老師偏幫白人同學,未有適當懲罰發起種族歧視的學生。許多時,受害人只能以自行轉校來解決問題。
事實上,在由白人精英學子主導的文法學校及貴族學府中,種族歧視的情況由來已久。去年中,名校伊頓公學(Eton College)校長Simon Henderson向尼日利亞作家Dillibe Onyeama道歉。Onyeama是伊頓首位黑人畢業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就讀該校。當年,他在校內不時遭同學以言語攻擊,如問他「為什麼是黑色的」、「頭髮內有多少條蛆蟲」等,而他往往以暴力回應,打傷對方。Onyeama於1972年出版回憶錄講述在伊頓四年受歧視的經歷,因此收到校方的信函,禁止他返回母校。
面對BLM 運動的浩大聲勢,Henderson被迫回應,表示對Onyeama 的遭遇感到震驚,畢竟這間成立於1440 年的精英名校曾孕育出20 位英國首相,包括現任首相約翰遜。Henderson亦歡迎Onyeama返回母校。
教育制度造就白人精英
自十九世紀中維多利亞時代開始,英國其實已經引入義務教育,保障國民接受教育的機會,不論階級或出身都可入學,而且免費。然而,當時的教育制度主要為國內的白人學童而設,忽略了少數族裔。典型的例子是文法學校,他們雖然提供免費教育,惟一直走擇優錄取的精英路線,學生必須通過入學考試篩選,才有資格入讀。畢業生大多能進入牛津、劍橋或其他一流學府,為日後躋身政商界打下堅實根基。雖然目前這些學校華裔、印裔等少數族裔的學生比例有所增加,如大倫敦和大曼徹斯特地區的文法學校,印裔佔整體學生的12%,華裔也有4%,惟白人學生仍然佔絕大多數。
現時,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共3,400 多所公立中學中,僅7% 為文法學校,即約200 多間,這些學校成為不少中產家庭子女的入讀首選,競爭十分激烈,獲取錄意味着踏上了「成功之路」。然而,由於許多文法學校設定收生範圍,故校網區的樓價水漲船高,貧窮家庭根本難以負擔。因此,決定一個學生是否能上文法學校的關鍵因素,除了學習成績,還有父母的收入。這種利用公帑營運,卻某程度上無法讓普羅大眾子女入讀的做法,在社會上一直為人詬病。對於本已身處弱勢的部份少數族群而言,上流階梯顯然遙遠,也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此一白人主導的教育系統,無論是歷史科課程抑或校園紀律均傾向將黑人等少數族裔排除在外。這不但影響少數族裔的校園生活,使他們易受欺凌,甚至令他們壓抑自己去迎合白人社會的期望。與此同時,使白人學童獲取的歷史知識有欠全面,也使種族不平等的情況持續。舉例來說,在有關奴隸貿易、廢除奴隸制和美國民權運動的單元中,除非老師選擇包括特定的案例研究,否則,便會忽略英國的民權運動,以及大英帝國的殘暴和罪行。即使有歷史學家發現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相信種族等級制度和優生學,他仍能因二戰英雄的名聲而在課堂裏避開批評。
課程中缺少對種族主義和歧視應有的認知,令普遍英國少數族裔學童有被邊緣化的感覺,影響部份學童學習。據英國政府去年的數據,黑人學童在年幼時成績與其他人無異,甚至優於部份種族。但隨着年齡增長,差距日漸明顯,只有5.5%黑人能在預科拿到3A或以上成績,不僅遠低於華裔學生的25.7%,也低於平均值的13%。
改變的不應該只是課程
英國種族歧視問題看似不如美國般明顯,但其實早已深入社會各個範疇和階層,形成結構性問題。撰寫種族歧視問題的作家Peggy McIntosh表示:「要重新設計社會系統,我們首先需要承認某些種族被忽視的程度之大。」
今天,黑人成績欠佳是無分階級的,部份原因是白人教職員視黑人為單一的群體,忽略他們在學業、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因而未有針對性地顧及其教育需要。
鑑於反歧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部門去年表示,將向所有學童講授種族主義,以及黑人、亞裔和少數民族社區的貢獻。部份學校亦作出改變,倫敦南部Lilian Baylis Technology School校長Gary Phillips表示,將研究在歷史科等各教育領域加入講述少數族裔貢獻的內容,「我希望書本更好地反映少數族裔作者及他們的經歷,也希望看到更多教員質疑自己無意識的偏見,並要互相質疑,包括我和校董。」
然而,不少人認為,面對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相關改革必須走出課室。牛津大學教育歷史專家Jason Todd指出,課堂改革只是結構性改變整體的一部份,政府在房屋、治安、學校、衞生等少數族裔遭受不平等對待的範疇缺乏行動。他表示:「我們可以更改歷史課程,令它包含更多黑人元素,但這無法拯救在上學途中被警察騷擾的(黑人)學童。」
誠然,更好的教育至關重要。除了徹底改革過時的課程內容,加入多元化內容,讓英國學童更全面地了解國家歷史和少數族裔對國家的貢獻,還應從教師着手。目前,英國校園的老師絕大部份是白人,這些老師或許未有接受有關種族歧視的適當培訓,以至未有察覺自身對黑人的偏見。因此,教師的種族多元和培訓同樣不可少,令他們能夠有效應對仇恨犯罪和種族歧視,促進文化多元與包容。
上文節錄自第258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29日)校園裏的歧視 揭示英國潛藏的種族結構矛盾》。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