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肉望社會・五|內地豬價高企 外國植物肉公司瞄準「藍海」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中國市場龐大,肉類消費力愈來愈強勁,加上近幾年內地豬肉短缺情況日益嚴峻,刺激其他肉類如牛肉、雞肉等需求,連帶整體肉品市場價格一併上升。近年「百肉騰貴」,植物肉得以與真肉競爭。面對肉食供應和需求缺口,植物肉更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填補方案。
除了中國本土公司,海外植物肉初創公司及傳統食品巨頭亦相繼在2020年趁着植物肉風潮掀起之際來華,希望打入這個龐大的「藍海」市場。
此為【低肉望社會】專題報道之五

去年中開始,星巴克的內地門店開始售賣植物肉產品,包括植物牛肉三文治、植物牛肉千層麵和植物牛肉美式酸辣醬卷。這些植物牛肉稱為「別樣牛肉」—因為它採用美國植物肉品牌Beyond Meat的植物牛肉,Beyond Meat在內地市場的中文名稱就是「別樣肉客」。

2020年可謂Beyond Meat在內地市場「插旗」的里程碑,除了與星巴克合作之外,Beyond Meat的產品亦在生鮮食品超市盒馬鮮生上架,並且與連鎖快餐店肯德基及多間本地潮流食店合作推出多款植物肉菜式。

Beyond Meat以「別樣肉客」之名打入內地市場,並與多間連鎖食肆合作推出產品。(Beyond Meat微博)

Beyond Meat在去年9月宣布與浙江省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達成協議,計劃在開發區建造先進植物肉生產工廠,製造植物牛肉、豬肉、雞肉等產品,供應內地市場。

工廠預計在今年開始量產,可望成為該公司首條從生產、製造、包裝、物流到銷售全在內地進行的植物肉產業鏈。

相對來說,另一間明星級美資植物肉初創企業Impossible Foods,進入內地巿場的步伐則相對較慢,其產品目前仍未獲許可證。有報道指出,因為該公司的產品內含由轉基因酵母製成的血紅素成份,故仍需等待監管機構批准,才可在內地市場銷售。

※ 植物肉生產工廠高度自動化,無需勞工密集生產要求

去年10月,Impossible Foods行政總裁Patrick Brown曾在網上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公司期望在2021年獲得許可證,正式進軍內地市場,並希望能像Beyond Meat一樣,在內地設立植物肉工廠,建立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過去一兩年,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兩間美資植物肉公司聲勢浩大,無論在初創私募階段,或是公共股票市場集資(目前只有Beyond Meat在美股市場上市),都藉着植物肉話題,成功吸引各方資本。

單在去年,Impossible Foods已先後獲得5億美元(約38.8億港元)和2億美元(約15.5億港元)的F輪、G輪融資。自2011年進行A輪融資以來,Impossible Foods融資總額累積接近10億美元(約77.5億港元),目前公司估值達40億美元(約310.1億港元)。

至於Beyond Meat的資本追捧情況更加明顯。Beyond Meat在2019年5月2日正式在美股市場掛牌上市,首日股價即上漲超過160%至66美元,成為美國金融危機至當天以來,首日表現最佳的新股。目前,Beyond Meat股價已攀升至約169美元(約1310.2港元),其市值突破100億美元(約775.3億港元)。

「超越肉類」公司(Beyond Meat)市值突破100億美元(約775.3億港元)。圖為創辦人布朗(Ethan Brown)。(美聯社)

除了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中國植物肉市場的潛力已經吸引多家傳統跨國食品公司。去年12月,食品巨頭雀巢正式「宣戰」,發布全新植物肉品牌「嘉植肴」(Harvest Gourmet),並率先在內地推出「嘉植肴植物肉系列」十款產品,例如以大眾消費者為銷售對象的「素紅燒獅子頭」、「素宮保雞丁」、「素紅燒肉」;以餐飲業者為銷售對象的「植物漢堡牛肉餅」、「植物雞塊」、「植物豬肉碎」等,方便餐廳利用這些植物肉食材設計新潮植物肉餐單。雀巢在亞洲的首間植物性食品工廠已於天津落成投產,並專門用作生產「嘉植肴」產品。

同樣在12月,另一間消費品巨頭聯合利華(Unilever)也宣布旗下植物肉品牌「植卓肉匠」(The Vegetarian Butcher)正式進入內地市場,與連鎖快餐店漢堡王(Burger King)合作推出植物肉漢堡,於全國門市銷售。

雀巢發布全新植物肉品牌「嘉植肴」(Harvest Gourmet),並率先在內地推出「嘉植肴植物肉系列」十款產品。(雀巢中國官方網站)

單在2020年這一年,中國植物肉市場已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未來,中國本土初創企業與海外公司勢必展開激烈競爭。但是,在內地從事食品行業已有二十多年的齊善食品始終認為,內地公司的優勢是了解國民口味,憑着對中國南北飲食文化和習俗的認識,加上本地營銷經驗,會較歐美「過江龍」佔優。

「歐美國際品牌的視野、品牌定位和營銷方案,對國內是一個挺大的衝擊……然而,國內公司的優勢是更貼近市場,收集訊息及反應速度比海外公司更快。」周啟宇提到,內地公司尤其初創企業,擅長利用微信、小紅書等網購社交平台和自媒體推廣,在電商宣傳和消費者體驗互動等方面,都比外資公司更出色。

國內公司熟悉中國飲食文化口味,經營電商的在地經驗可能比海外公司更多。(齊善食品淘寶網專頁)

警惕「資本熱捧用戶冷對」

各方巨頭、初創入局,植物肉進入大眾市場的步伐將會愈來愈快,市佔率料逐步上揚。但同一時間,也有許多人不太看好植物肉產業,尤其在中國市場,基於當地獨特的飲食文化和消費習慣,植物肉菜式最終能否奉為上宴佳餚,始終存在極大疑問。內地知名財經網絡媒體《華爾街見聞》甚至以《資本熱捧,用戶冷對》為題,對內地植物肉消費困局及潛在行業泡沫提出了警醒。

當中最常為人提及的疑竇,就是植物肉菜式的可塑性有多高?它能否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和烹飪文化?

中國菜式千花百樣,對食材尤其是肉類的要求很高,但市場上售賣的植物肉款式,都是「已成型」的備好產品,可塑性有限。譬如上述提到雀巢推出的「嘉植肴」—針對大眾的「素紅燒獅子頭」、「素宮保雞丁」,或是針對餐飲業者的「植物漢堡牛肉餅」、「植物豬肉碎」等諸如此類。

周啟宇同意,植物肉產品其實有其局限性。他認為,與其說植物肉在未來能夠取代真肉,倒不如說只是肉品市場的一種「補充」。

「我甚至認為,植物肉永遠不能替代真肉。植物肉最大的優勢是它的營養補充性……真肉的蛋白質、脂肪是固定的,你很難袪除這些生物特性。可是植物肉不一樣,你可以重新調整植物肉的營養配方,並根據需求訂製植物肉產品。」

植物肉不是「原肉」,局限了廚師以植物肉入饌的彈性。

但植物肉並非可供廚師按照菜式口味而任意配搭的「原肉」,因此大大局限了廚師以植物肉入饌的彈性。「以往一塊真肉,俱有肥肉、瘦肉、皮,是有真實肉感的『完整東西』。它容許廚師煎、炒、蒸、炸、燘……但現在(植物肉)就直接做成『丸子』、『香腸』之類的食品。」周啟宇認為,這是真肉無法被取代之處。他坦言,如果植物肉日後能佔據全球整體肉品市場的千分之一,已經足以成為容許競爭的龐大市場。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為人們對肉食提供了反思機會,而且新冠病毒宿主溯源的過程,或多或少也影響了大眾對於食肉文化的觀感。然而,人類傳統肉食文化始終根深蒂固,「植物肉取代真肉」的假設難免言過其實。但無可否認,相關企業的技術和產業鏈已臻成熟,相信植物肉在未來將更趨普及,並在普羅大眾的餐桌上成為常見食材。

(節錄)

低肉望社會・一|疫情下肉類工廠停工 「替代肉」突圍而出

低肉望社會・二|新加坡破天荒開放培植肉市場 為肉類寫下新定義

低肉望社會・三|彈性素食成新趨勢  但忍不住想吃肉怎麼辦?

低肉望社會・四|舌尖上的中國 植物肉有望打破素食常規

上文節錄自第253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22日)《舌尖上的中國 植物肉有望打破素食常規》。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香港需要怎樣的財政司司長?

駱惠寧新春講話 「變與不變」深意,港人聽懂多少?

終審法院拒允國安嫌犯保釋 黎智英保釋案的標誌性意義

走進低「肉」望社會

茫然人生的燈塔?矽谷精英迷上古希臘斯多噶哲學

退休教師悉心營造 浪貓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