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肉望社會・二|獲新加坡批准上巿 探秘Eat Just培植肉餐桌
2020年12月初,新加坡當局破天荒批准美國培植肉新創企業Eat Just在市面販售其「GOOD Meat」品牌的培植雞塊,新加坡遂成為全球第一個准許培植肉商業化銷售的國家。世界肉類市場的未來,是否將迎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此為【低肉望社會】專題報道之二
承上篇:低肉望社會・一|全球糧食危機非危言聳聽 反思「替代肉」未來
新加坡市中心的新加坡河畔,好些地方前身是碼頭、現已發展成區內首屈一指的消閒玩樂熱點,如克拉碼頭(Clarke Quay)、駁船碼頭(Boat Quay),扒房、酒吧、咖啡廳林立。本地人與外國遊客都喜歡到此大快朵頤,吃個酒足飯飽,坐在建自十九世紀的濱河商業區吃一塊上等安格斯牛扒,或是找間百年老字號品嘗傳統肉骨茶。
也有人不太喜歡此地人流太多,過於嘈雜,於是往西走到達較不起眼的羅拔臣碼頭(Robertson Quay),偏愛這裏旺中帶靜又不乏川流美景。
在羅拔臣碼頭,有間藏身酒店內名為1880的高級會所餐廳。這家奢華瑰麗的西餐廳,最近在菜式上展開新嘗試:利用嶄新的實驗室培植肉入饌。餐廳採用美國培植肉初創企業Eat Just提供的培植雞肉烹調炸雞塊,去年底正式供各方饕客試食。
2020年12月初,新加坡當局破天荒批准Eat Just在市面販售其「GOOD Meat」品牌的培植雞塊,新加坡遂成為全球第一個准許培植肉商業化銷售的國家,而1880則成為Eat Just首間合作的餐廳。
培植肉又稱「人造肉」、「試管肉」,是指透過生物工程培養動物的肌肉細胞,並在實驗室通過細胞分裂培養出肌肉組織,再加工製成的肉類產品。
「我們提取肌肉細胞後,會混合胺基酸、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脂肪和維他命等營養物,這些都是動物用以成長和繁殖的必需營養。」Eat Just全球傳訊主管Andrew Noyes向《香港01》介紹公司處理培植雞肉的過程。
Noyes強調,所有工序都在實驗室既安全且可控的環境下完成,因此,培植雞肉的微生物含量較傳統雞肉少。當培植肉成熟後,可以拿來加工製成各種食品,例如雞塊、辣香腸或燒雞胸。「你可暫且將它視作釀酒廠。」Noyes指出。
然而,有別於大眾食品市場蔚成風氣的植物肉產品,培植肉的生產成本較高,若要量產並投入大眾食品市場,仍面對許多掣肘。不過,去年底新加坡成為全球首個批准培植肉在市場販賣的國家,證明培植肉產品在安全性、法規保障上都獲得保證。
因此,不少初創公司一方面希望取得技術突破,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致力壓低在某特定市場獲批銷售所需的行政成本。
幾年前,從事培植肉研發的公司,一隻手便可數完,現在全球各地已有逾60間。研發培植肉的成本高昂,但近年我們把成本控制得愈來愈低。
Noyes指出,自2018年以來,Eat Just培植肉產品的細胞密度增長突破五倍,媒體宣傳成本上則降低六倍,因此整體成本減幅達40倍。
「若要實現我們的最終願景,培植肉的成本應降至低於傳統雞肉的價格,我們期望可以在數年內達成。」Noyes說。
設立安全監管機制 新加坡成創新基地?
培植肉雞塊並不是Eat Just首項推出市場的產品。早在2019年,該公司便推出由植物蛋白製成的雞蛋「Just Egg」,更在新加坡經濟發展局(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EDB)的支持下在當地設廠生產。新加坡政府推出針對創新食品科技的安全監管機制,令國內外的培植肉公司都有機會開拓本地市場,將培植肉變成餐桌新貴。
Eat Just選擇以培植雞肉打入新加坡市場,有其充分理由。當地飲食習慣糅合各族裔的多元文化,約佔全國人口5%的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約佔全國人口15%的穆斯林則不吃豬肉。對於新加坡這個「文化大熔爐」來說,培植雞肉自是最容易打進當地多元美食版圖的切入點。
談到新加坡,當地還有不少新興本土食品科技的後起之秀。例如初創公司Shiok Meats專注以鮮蝦細胞製成培植蝦肉,目前正處於研發階段,預計在2022年投入市場。水產是當地華人社群的重要食材,加上新加坡屬臨海國家,海鮮菜餚豐富多樣,植根當地深研海鮮培植肉,相信能盡得天時地利。
Shiok Meats打算推出以培植蝦肉製成的燒賣,試圖將食品科技與中式點心互相結合,設計不同創新菜式。
「除了新加坡,公司正在與美國等地的監管部門磋商,希望新加坡准許培植肉進入市場的政策,能夠為其他地方樹立榜樣,加快培植肉市場化的速度。」Noyes說。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53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22日)《走進低「肉」望社會》。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