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舖倒閉淪社會危機 全球零售業2022年才能復蘇?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零售業寒冬的影響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太過遙遠,大家或只留意到空舖增加,購物不如以往方便等。但對一些人口較少或偏遠地區的民眾而言,零售業寒冬涉及更多社會問題,甚至關乎一個城鎮的生死。德國有小城鎮的商戶就決心自救,避免因市中心空置舖位太多而引起的種種社會問題。

德國西部接壤荷蘭、人口只有約71,000人的城市博霍爾特(Bocholt)的市政府市場經理Ludger Dieckhues指出,當地出現不少吉舖:「我們曾經擁有的零售區將一去不返。」2006年,當地的商舖空置率是零,現在當地約300間店舖當中有12.9%丟空,他擔心這只是開始,情況將惡化下去。他希望吸引人流,支持苦苦經營的本地商店,並正準備援助措施,希望市政府和州政府提供1,500萬歐元(約1.37億港元)資金。他強調:「我們必須比是次危機走得更快,一旦空置率達到15%,我們將會輸掉這場競賽。」

除了博霍爾特,巴伐利亞州城市施韋因富特(Schweinfurt)也決心「自己城市自己救」,當地零售商聯合起來,並建立共同的網購平台應對危機。他們與載貨單車公司及運輸公司合作,推出即日送貨服務。城市經理Thomas Herrmann向《明鏡》(Der Spiegel)表示:「疫情起了不小作用,否則這個計劃很可能永遠無法實現。」

在博霍爾特這樣的小城市,過多「吉舖」容易衍生其他社會問題。(FB圖片)

還有諸如馬爾堡(Marburg)和拜羅伊特(Bayreuth)也在推廣優惠券或為僱主提供津貼,鼓勵在當地商店消費。德國自6月初以來,已有200多個城市在網絡平台上分享他們的「救巿」構思。這股零售寒冬對於像漢堡、慕尼黑和史特加等大城市的影響或許不大,對中等城市如明斯特(Münster)和埃森(Essen)亦未必構成重大威脅,但對規模較小的城鎮的確無比重要。

博霍爾特的情況絕非特例,在全球無數人口不多的小城鎮,零售業的情況至關重要,零售不振不僅象徵小城市或從此變得蕭條,甚至可能走向衰亡。此外,大量商店關門恐帶來治安問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Society)犯罪安全研究專家Dietrich Oberwittler指出:「犯罪活動主要取決於流動人口的狀況。」

空置率高的購物街區可能會導致附近社區的治安惡化,「咖啡店比警察更有作用,當人們坐在店外,能達至一種社會管控的成效。」

對於人口不多的小城市,咖啡店的作用比警察更明顯。(Getty Images)

較過往蕭條復蘇更緩慢…

今年,全球零售總額預計將達到23.36萬億美元(約181萬億港元),比去年下降5.7%,較疫情前預測的規模跌近一成二。與過往蕭條的情況相比,零售市場的衰退幅度更大,復蘇速度更緩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今年全球GDP將萎縮3%,當年金融海嘯後的一年則下降0.1%。

業界估計全球零售業可能需要約兩年時間恢復,大多數國家於2022年將恢復疫情前的增長水平,部份北歐國家可能在2021年底就能恢復正常增長。恢復進度緩慢的原因之一,是受商店關門和供應鏈中斷等直接因素影響。分析指長期低迷的經濟可能會導致連鎖反應,例如出口放緩、收入下降、失業率上升和公司破產等,意味或會陷入惡性循環。

(香港01)

長遠來看,疫情或不會徹底顛覆消費習慣和行為,但卻很可能加速許多早已存在的趨勢。早在疫情之前,世界各地的實體零售商已經面對亞馬遜(Amazon)、淘寶等網購業務的激烈挑戰。根據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最新數據顯示,網購趨普及,顧客將增加網上購物次數及減少前往實體店。因此,零售商不能坐以待斃,需重新思考經營策略,提升客戶體驗。

數碼零售新時代 實體店恐不再吃重

面對「百年一遇」的全球零售業寒冬,英國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市場及零售教授Leigh Sparks認為零售業的前景仍將視乎疫情何時完結,以及在此之前的種種防疫限制。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業界已逐漸反彈,慢慢地回復至預期水平。但業界的結構將有所改變,未來會有更多網上和本地經營的零售業務,也相當接近昔日的規模。他坦言:「如今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將來會否還有封城,以及在合理的時間內能否取得疫苗。」

Leigh Sparks教授認為,零售業前景視乎疫情何時完結,以及此前的種種防疫限制。(受訪者提供)

疫情後零售業的改變無可避免,Sparks認為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網上銷售增長,消費者體會到網購更方便舒適,整個發展會較原先預期更快,且規模更大。」另外,本地零售會變得更加重要,有利本地商店和本地貨品。至於大型零售商,他們或許要捱上一段日子,重新思考店舖的位置選址。

不過,他強調零售業一直都因應消費者而作出改變,因此影響不大。雖然網購已經佔英國零售業三成份額,但仍有七成來自實體商店。他認為,未來實體店的重要性雖然會有所下降,惟消費者依然喜歡光顧。「總會有實體店,問題是如何取得平衡。」正如所有衝擊經濟的事件過後總會出現反彈,Sparks認為今次也不例外。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商學院零售研究總監Mark A. Cohen教授Cohen總結道:「我們不得不拭目以待,但我懷疑今次會否迎來一個荷里活式『皆大歡喜』結局。當世界回復正常,我們可能出現新常態。」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3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1日)《凋零‧全球零售靜待「疫」轉勝》。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當法治遇上政治—傅華伶與陳祖為對談 如何跨越央港話語鴻溝?

從沙中線剪短鋼筋到新信號系統延遲啟用 「吹哨者」論港鐵管治之惡與壞

收拾特朗普留下的外交爛攤子 拜登如何重塑美國的全球形象?

全球零售靜待「疫」轉勝

迪士尼仍是最後贏家 混血《花木蘭》緣何不討好?

「三隻小豬」的啟示 新版腦機介面欲藉「豬腦」翻身

想像中的世界 疫後旅遊之道:假裝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