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2020|BLM餘溫:「種族平權」和「法律與秩序」的決勝局
美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所引發的全國性社會運動——「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BLM」),在2020年的大選前震蕩着美國社會。在種族問題根深蒂固的美國,「BLM」對於本屆大選無疑是舉足輕重的議題。
從地圖上看,「BLM」波及到的不僅僅是傳統親民主黨的州份(如西北部的華盛頓州、俄勒岡州,東北部的佛蒙特州、紐約州等),中西部的一些傳統「紅州」如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猶他州(Utah)也掀起了大規模的種族平權示威;反「BLM」的白人至上主義示威活動的興起,也不僅限於「BLM」示威活動特別旺盛的地區,在東部和南部一些「BLM」聲勢相對較弱的地區,也出現了強烈的反對的社會力量。
在如此廣泛的影響之下,特朗普和拜登兩人總體上各自以「法律與秩序」(law and order)和「種族平等」兩個論調試圖主導輿論,來使各自選情獲益。離大選不足 一個月的今天來看,這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及兩位候選人各自的應對,將如何影響選情呢?
「法律與秩序」的候選人
在BLM的熱點城市之一,俄勒岡州(Oregon)的波特蘭市(Portland)自五月底以來就處於持續的示威活動之中。支持BLM運動的示威者和地方警察、聯邦執法人員,還有和反BLM運動的示威者之間,幾乎每日上演的衝突。社會亂象從物質生活和精神上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不少的影響。
一間Subway連鎖店的店主Stacey Gibson便飽受困擾,她在7月接受當地電視台KATU採訪時說,雖然她支持示威的目的,但由此產生的破壞和暴力讓她很難在這裏做生意。「我們實在很擔心安全方面的問題。我們的僱員對在這裏(工作)有些緊張,尤其是到了晚上(示威開始的時候)。我們盡量安排更多的人手來讓大家有安全感。」
在上一屆的大選中,特朗普就成功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吸引選票,特朗普的競選團隊在今年也希望複製這一策略。他聲稱,示威活動最激烈的州份如華盛頓州、俄勒岡州,以及東北部的紐約州等,在民主黨州長的縱容之下,暴力愈演愈烈,最終不顧地方執政者反對、冒着違反憲法的危險向部分城市派遣聯邦執法人員。他一度在演講中宣告:「我就是你們代表着『法律與秩序』的候選人。」
在為自己建立捍衛「法律與秩序」的形象之餘,特朗普還攻擊拜登,稱其在對暴力犯罪問題上立場軟弱、拒絕譴責示威當中的犯罪行為,並反復表示拜登支持削減警隊開支甚至廢除警察(儘管拜登從未做出這類聲明),藉此強調拜登當選後,美國社會將面臨嚴重的暴力犯罪問題。
難忍持續暴亂 BLM支持度下跌
在威斯康星州,目睹了城市裏的暴亂的Rolando Morales對記者說:「過去,我還能說我絕對不會投票給特朗普。但現在,我只能說『可能』。我看見城市到處被燒毀。」2016年,Morales把票投給了希拉里,他的妻子及妻子的家人都是民主黨派的忠實選民。
從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引發全國上下種族平權運動至今,已過去了四個多月,而在示威現場,暴力、燒毀建築、洗劫商鋪等行為在部分城市(如波特蘭市、西雅圖市)幾乎持續在上演。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調顯示, 民眾對於BLM的支持度從6月的67%下降到9月的55%。
8月23日,威斯康星州基諾沙市(Kenosha)又有一名非裔男性背部被警方以7發子彈射傷,並最終導致這位名為布萊克(Jacob Blake)的男性下半身癱瘓。該槍擊事件雖然在一些城市掀起了新一輪的示威活動,但卻沒能重燃更多民眾對於這場轟轟烈烈的社運的熱情。即使是在威斯康星州,布萊克事件發生後,民眾對於BLM的支持度也沒見明顯起色。從表面上看,特朗普的策略似乎奏效了。
不過,特朗普這一競選路線的優勢是有限的。
在特朗普競選團隊投放的一則電視廣告中,一位年事已高的女性被小偷襲擊,在急需幫助的時刻,這位婦人撥通了緊急服務熱線,卻只能在電話這頭等候接聽。廣告最後以一句「你不會在拜登領導的美國感到安全」結尾。
種族及公共安全問題上 更信任拜登
這句話在過去數月被特朗普和共和黨頻繁用作攻擊拜登的口號,在共和黨的競選集會上、Twitter上以及各類競選產品上得到大力推廣。特朗普希望將對手拜登與暴力和動蕩的社會境況直接聯繫起來。特朗普競選團隊高級成員Rick Gorka表示:「數據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能夠影響選票去向的問題,尤其是那些住在市郊的選民和尚未做好決定的選民的選票。」
從皮尤7至8月的最新民調看來,本屆人們最關心的議題中,暴力罪案(violent crime)問題僅排在第五位,次於人們對於經濟、醫療、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和疫情。更重要的是,即使特朗普的宣傳戰的確引起了人們對於暴力、安全問題的注意,但其結果卻未必對特朗普更有利。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和民調機構莫寧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在8月底進行的一份民調顯示, 47%的選民更相信拜登來處理公共安全的問題,只有39%的選民在這方面更信任特朗普。此外,美國昆尼皮亞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和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近期進行的相關民調也呈現類似結果。
美國是否更不安全了?
從這些數據來看,特朗普想要通過「法律和秩序」來贏得民心的策略並不是那麼成功。 原因之一很可能是特朗普團隊在試圖「製造」一個本來存在感並不強的社會議題。1972年,共和黨候選人尼克遜以「法律和秩序」為競選口號贏下了49個州,特朗普在選前遇到了來勢洶洶的社運,試圖複製這一模式。
事實上,美國的犯罪問題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便一路下滑,皮尤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從1993年至2018年,美國整體犯罪率下跌超過50%。當下示威活動所引發的搶劫、縱火的犯罪行為雖說再次提高了犯罪率,但畢竟只是一時之勢。上文提到的民調中,人們對於犯罪問題相對不高的關注度也印證了這一點——與尼克遜時代不同,犯罪問題絕非當今美國社會裏決定性的議題。
再加上,這個口口聲聲要維護「法律和秩序」的總統在過去幾個月證明了他無法維護「法律和秩序」。6月1日特朗普派出執法人員,使用橡膠子彈和催淚彈驅散在白宮外的和平示威者,只為自己隨後的「擺拍」清理道路。
此後,特朗普派出聯邦執法人員鎮壓示威活動,稱紐約、芝加哥、波特蘭等城市或是地方執法力量不足、或是其民主黨執政者不願制止暴力。俄勒岡州州長和波特蘭市長雖然在特朗普派聯邦人員前就做出警告,稱聯邦執法人員的加入只會讓衝突升級,但在特朗普執意之下,聯邦執法部門最終前往波特蘭市,與示威者對峙長達數月之久。9月初,波特蘭市的現場更接連出現示威者死亡的事件。
誠然,特朗普的初衷很可能就是讓暴力和動亂持續在新聞中上演,但延續了太久的警民對峙也讓特朗普的「法律和秩序」論調失去了說服力。
拜登的得失
從拜登的應對來看,儘管特朗普的輿論攻勢強勁,不斷試圖將拜登和民主黨與極端左翼、縱容暴力示威等標籤等同起來,但拜登並沒有被這種輿論帶跑。
在BLM的問題上,拜登一直面臨着兩難:若完全站在示威者一方、對示威中的暴力置之不理,他可能會失去或支持BLM但堅決反對暴力的溫和派選民;但若對其中的暴力和示威指責過多,又恐損害了另一票倉——非裔選民。
這也是為什麼拜登在BLM初期並未對暴力作出過多譴責。對此,他選擇了在一些相對低調的場合和平台,比如不太重要的演講或者較少人閱讀的博客文章中,對示威中的犯罪做出批評。他在5月31日發表的一篇博客中寫道,雖說為種族平權和反對警察暴力的抗議是必要的,「但燒毀社區以及不必要的破壞卻不是。威脅到他人性命的暴力卻不是。」
隨着民眾在8月開始對BLM的熱情逐漸減弱,拜登調整了自己的公關策略。先是在8月31日一次重要的競選活動演講中明確且語氣強硬的批評暴亂、搶劫和縱火,指出這些人應當被檢控。在9月份到訪發生布萊克事件的基諾沙市時,拜登亦再次譴責示威中暴力。
可以說,拜登跟BLM運動留有一點距離,但恐怕讓他失去了爭取更多非裔選民的機會。6月到7月期間,有研究顯示選民登記有大幅增長。當中有大量的非裔選民,而這部分選民的投票率向來相對白人人口更低,對於民主黨而言是很好的翻盤機會。但拜登拒絕示威者削減警隊開支的訴求,而在政綱中以更加溫和的措施取而代之。非政府組織「黑人選民也重要」(Black Voters Matter)的創始人LaTosha Brown認為,BLM使得年輕非裔選民更加政治化,會更加仔細的看待拜登的記錄,而拜登未必能贏得這批人的選票。
大選前五個月,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種族平權運動無疑需要謹慎對待,對於兩位候選人而言,一要藉機爭取選民,二要小心避免損失自己原有的選民基礎,綜合目前形勢來看二人的取捨和平衡均得失並存,並未出現決定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