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開支高絕全球 「勝價比」不及其他發達國家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日前發表一項研究,就着全球204個國家及地區的醫療服務效率數據進行統計,顯示美國衛生服務人均開支為全球之最,平均每人每年達9000美元,但整體享用到的醫療質素卻低於一眾發達國家。
醫療費用高昂、藥價欠管制、不健全的醫保制度,都是美國公共衛生系統急需改革的問題。
《刺針》該項在8月27日發表研究以一項去年公布的衛生服務有效覆蓋指數,來評估全球204個國家及地區由1990年-2019全民健康覆蓋率(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UHC)。UHC指標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之一,目標是讓所有人在不受財政困難限制的情況下,獲享高質量的衛生服務。同時是讓一個國家去監察,社會上每位巿民是否有效地獲得醫療保障的重要指標。
在今次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各國平均的UHC指數由1990年的45.8增加至60.3,表現最好的國家日本指數達95,最低的為低於25的索馬里及中非共和國。不過,發展國家的指數增長呈現放緩。報告內其中一項數據圖表,以X軸及Y軸分別顯示各國所投入的人均衛生服務開支(2017年),以及UHC有效覆蓋指數(UHC effective coverage index),再標示出各國數據。(下圖示)
國家投入人均衛生開支與全民健康有效覆蓋率關係:
除了顯示出投入開支與UHC效率存在正面關係,圖表右端亦可見美國投入的人均衛生服務,多達9000美元,遠高於其他國家。雖然美國的UHC效率高於80的最佳水平,卻不及其他發達國家(藍點),包括日本、新加坡、韓國、加拿大、意大利、法國等。這些國家的開支大多徘徊於3000至6000美元水平。綜合各國,在衛生開支對應效率上,表現最好的包括韓國、塞浦路斯、哥斯達黎加、秘魯及盧旺達。
美國醫療費用貴,乃是一個公開的事實。另一項綜合數據(下圖示)亦有類似發現,美國衛生開支雖然最高,但國民預期壽命卻低於歐洲多國,以及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自1970年以來的預期壽命增幅也顯然「跑輸」上述這些國家。
以日本為例,2015年的國民預期壽命已達83.7歲,但美國預期壽命僅維持於78.6歲。可以美國人的壽命,並沒因大量投放醫療開支而出現理想增幅,尤其自1980年代中以後,增幅更不顯著。
1970-2015年各國人均衛生開支與預期壽命:
美國醫療費用昂貴有以下幾大原因。首先,基於美國衛生系統的管理架構、保險制度、資金等異常複雜,導致行政費高昂。美國衛生系統的行政費佔開支比例達8%,其他國家佔比僅1-3%。其次是藥價昂貴,由於不像歐洲般有嚴格的藥價管制,美國平均藥費可高出其他發達國家民眾達一倍。
另一重要原因是,美國醫院及醫療機構是一門賺錢行業。醫院護理佔全美衛生開支高達三成,醫院收費近年更節節上升,手術費遠高於其他國家。以一次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為例,在荷蘭費用約6390美元(近5萬港元),瑞士則約7370美元(約5.7萬港元),但在美國索價竟達32,230美元(逾25萬港元)。
美國人均醫療開支顯然高於其他國家:
而且,收費差距可以相當大,例如一次新型冠狀病毒實驗室檢測,收費可由241美元(約1880港元)到4510美元(逾3.5萬港元)不等。總括來說,在複雜的衛生體系、欠缺有效價格標準及管制之下,美國自由巿場能夠承受多少,醫療機構就可開價多少。受惠的自然是一眾醫療機構營運者,醫護人員的薪酬水平對比其他國家也是偏高。
與此同時,美國是世上唯一一個沒有全民基本醫療保障,同時容許國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發達國家,跟加拿大和大多數歐洲國家提供基本保障的系統並不一樣。美國有私人和兩種政府運作的醫保計劃,就是稱為Medicare和Medicaid公營醫保,只適用於長者、殘疾人士、低收入人士。其他人只能透過購買私人保險,或是由僱主投保。
美國近年衛生開支的GDP佔比,比起其他高收入國家高出大約4至5個百分點:
目前,全美多達2,800萬人沒有購買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而且由於醫療費用本身十分昂貴,一般保險計劃的保額可能不足應付實際需要,而且美國醫保通常「免賠額」(deductible)高,就算有買醫保都可能要墊支大筆自負費用。
殘缺不全的醫保系統也是最大弱點,高昂的醫療開支更成為了其一個主要導致人們破產的原因。去年2月,CNBC的報道指,申請破產保護的個案之中,有三分之二基於醫療原因而陷入財政困難。
在2018年,美國的個人平均每月保費為440美元(約3,432港元),四人家庭則為1168美元(約9,110港元),殊不便宜。在目前大流行的情況下,不少美國人飽受失業、裁員、放無薪假問題困擾,已難維持日常生計,遑論要承擔高昂保險或醫療賬單?美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再度突顯了衛生及醫保系統的殘破,亟待變革重整,這一切已無法再以政治口號遮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