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O】脫歐首相的難題:帝國主義作祟還是懺悔?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作為帶領英國脫離歐盟的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擴充「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權利、為持有人開通成為英國公民的途徑,牽涉到敏感的「居英權」議題。今日的英國政府背負殖民時代的歷史包袱,處理BNO問題儼如一場賭博,也是英國從昔日帝國蛻變過來的重要一章。

相關閱讀:【BNO】逾廿載焦慮未遠去 英人怎看港人居英權?

2016年,約翰遜宣布投入「脫歐」陣營,歐盟移民問題為整場脫歐公投的重中之重。去年約翰遜在大選期間承諾,如果順利連任,將會阻止歐盟移民「把英國當成自己的國家」,重拾對移民的嚴格管制,像奧地利引入計分制,讓最優秀的專才來英定居,低技術人員只能取得短期簽證,只可從事人手短缺的行業。

今年2月,英國正式脫歐,該番針對歐盟移民的說話言猶在耳,有關BNO港人權利的討論再次進入西敏宮:是否「接收」30多萬乃至300多萬BNO合資格持有人。後殖民時代充滿爭議的「居留權」(right of abode)問題,再度成為切切實實的議題。

英國明年1月1日起將允許BNO護照持有人申請五年簽證,再留英多一年後可申請英籍。(資料圖片)

屬地公民的居英權爭端

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還包括了混亂的《國籍法》(Nationality law)。在二十世紀之初,英國的《國籍法》相當簡單,所有在大英帝國領土出生的都是英籍人士(British subject),而所有英籍人士都享有在英國居住的權利。然而,隨着二戰後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大英帝國演變成英聯邦,而這些獨立新國家的公民在1962至1971年間大批湧入英國本土,引起本地恐慌。

因此,英國政府於1962年起祭出修訂,剝奪了聯合王國及其屬地公民(Citize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olonies, CUKC)的居留權,只有擁有至少一名祖父母為本土英國公民的屬地公民,方可保留居英權。由於這批人絕大多數為白人,當時這一系列由保守黨和工黨政府通過的修訂政策,也被指摘是種族歧視。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領導的保守黨政府主動修改《國籍法》,僅餘的英國殖民地公民一律不再擁有居英權,當中包括把香港人歸納為「英國屬土公民」(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ies Citizens, BDTC),回歸後就成為現時的BNO,《中英聯合聲明》的備忘錄亦清晰列明這些英籍港人並不享有「居英權」。

約翰遜帶領英國脫歐後,聲言要重新審視移民政策。(路透社)

目前,英國政壇以鷹派佔上風,支持對中國強硬、擴充BNO權利聲音亦較大。就連在九十年代曾稱香港移民是「社會不穩定因素」的保守黨元老譚百德(Norman Tebbit)都改口,在去年9月的聯署信中,指當年英政府否決港人的居英權是「歷史錯誤」,要求約翰遜政府擴大BNO權利,聯署的還包括近130名跨黨派議員。由此可見,約翰遜本身推出這項措施的政治阻力不大。

在英國政治精英眼中,修訂BNO政策,一方面認為港人移民可能是一股振興英國經濟的潛力,另一方面也是彰顯後脫歐的英國,並非一個具種族主義色彩的排外國家,勇於承擔殖民帝國遺留下的歷史責任,也是英國修補千瘡百孔的《國籍法》的一次歷史契機。就着英國進入後脫歐時代,英國政府今年1月推出多項移民政策改革,約翰遜7月初亦於《泰晤士報》及《南華早報》發表文章,對港人承諾將會進行「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簽證改革」。

烏干達亞裔的歷史啟示

當然,英國政府「開放門戶」的這份心思也是值得存疑的,英國自二戰以後的移民政策屢次引起英國本地社會的巨大反彈。除了近年大家都相當熟悉的歐盟移民問題,基於解殖而引起居留權問題的一個主要例子便是烏干達亞裔(Uganda Asians)。

非洲國家烏干達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脫離英國統治,獨裁者伊迪阿明(Idi Amin)奪權後,驅逐英殖時期長居當地的亞裔人士(近六萬名,主要為印度裔),要求他們在90日內離境,而且不得帶走任何財產。時任保守黨首相希斯(Edward Heath)在龐大的國際社會壓力下,以道德及法律責任為由,接收持有英國護照的烏干達亞裔。

最終,約2.7萬人通過「烏干達安置計劃」,在1972至1973年間移居英國,不過,當時英國正值經濟差的狀態,而上萬計烏干達亞裔來英「搶資源」,激發英國多處地區的反移民示威。這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回應,把英國分成不同顏色區域,英格蘭心臟地帶米德蘭(Midlands)的大城鎮,包括倫敦大部份地區都劃為不接納烏干達移民的「紅區」;只有蘇格蘭、新興城鎮與鄉郊等劃作可接收的「綠區」。

烏干達移民在過去數十年已證明他們對英國的貢獻,推動了不少昔日的小城鎮及亞裔社區的發展,也造就了不少成功故事,現任內政大臣彭黛玲(Priti Patel)的父母當年就是透過安置計劃移居英國。

時至今日,英國若開放BNO持有人的簽證,雖然透過計劃赴英的港人,本身的社會地位或財政狀況也許跟當年的烏干達亞裔並不相同,但英國本地的右翼反移民、種族歧視情緒仍然存在。特別在現今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加上短期內經濟環境令人憂慮,亦恐助長當地反華情緒。對於英國推出BNO新政策,的確有部份英國人直言「不用客氣,我們不需要更多帶來病毒的中國人」。

(香港01製圖)

捉不住的大英帝國影子

香港作為英國最後一塊主要殖民地,回歸中國二十三年,同時象徵着大英帝國殖民時代漸漸遠去。有部份英國人認為,保守黨政府這次出手干預香港事務,已不合時宜,英國不應再重拾殖民時期的包袱。

如今英國的「帝國影子」僅剩下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在英國跟歐盟分道揚鑣以後,英國顯然努力地重新拉攏英聯邦國家。然而,英聯邦作為一個組織,架構卻十分鬆散,僅是一個經貿合作及文化交流平台,談不上有什麼政治經濟實力。作為前宗主國與前殖民地的關係,定會隨歲月遠去而淡化。

英國脫歐後,蘇格蘭蘊釀「脫英入歐」,聯合王國前景未明。(路透社)

同時,英國放寬BNO港人權利,加上封殺華為之舉,顯然令中英「黃金十年」提早結束,跟中國關係惡化,對於英國自身發展的影響也有待觀察。況且,放在約翰遜眼前的,還有蠢蠢欲動的蘇格蘭獨立議題。

在7月的最後一周,約翰遜到蘇格蘭進行訪問,宣布提供各項疫後復蘇援助,被視為「回應」日漸高漲的獨立呼聲。愛丁堡大學蘇格蘭歷史名譽教授戴維恩(Sir Tom Devine)形容,約翰遜來訪此際,「獨立風暴」醞釀正烈,聯合王國正處於自1745年以來最脆弱的時期。聯合王國在可見將來是否能維持完整?也會是這位脫歐首相當前一大難題。

上文節錄自第22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10日)《二十多年焦慮並未遠去 英國人怎樣看港人居英權新政》。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2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白宮封殺TikTok微信 中美博弈再激起網絡巨浪

【深度分析】立法會「真空期」方案的優與劣

與馮檢基對話——97臨立會對泛民的啟示

假如司徒華在世 會被抗爭派牽着鼻子「總辭」嗎?

【科技.未來】遏制科技巨擘 反壟斷攻防戰

【BNO】二十多年焦慮並未遠去 英國人怎樣看港人居英權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