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間諜扮外交官員好出奇? 你知我知全世界都知
中國駐侯斯頓總領事館被指從事經濟間諜活動和簽證詐騙,遭美國要求關閉。北京否認指控,華府官員卻指總領事館是「間諜熱點」。即使外界無從判斷真相,但其實間諜利用外交官員身份前往他國潛伏,乃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可說是「你知我知單眼佬都知」。
冷戰時期是近代歷史諜戰高峰。全球有數以千計的間諜默默收集情報,從亞洲到中東至歐洲,利用外交官員身份掩飾的間諜遍佈主要城市,例如雅典、曼谷、貝魯特、貝爾格萊德、柏林、開羅、德黑蘭和維也納。他們通常也會於普通人面前如常生活。
隨蘇聯解體,間諜活動減少,不過當然沒有完全消聲匿跡。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學院教授斯滕特(Angela Stent)兩年前接受美聯社訪問指,現時間諜活動跟冷戰時期一樣多,情報機關之間仍然有高度的互不信任。
誰是真間諜 誰是假官員
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真正外交官員職務主要有三個範疇,分別是政治、商業和領事。例如監察所駐國家的事態發展並代表所屬國家,協助所屬國家的企業進行貿易活動以及協助公民和處理簽證申請。換句話說,「做多了」的人有機會是間諜。
國家是如何安插間諜?兩國如果是盟友關係,通常都會知會一聲,間諜表面仍然是外交官員,不過將暗地為東主國的情報機關扮演聯絡角色,製造有用的「後門」。但如果是類似美俄的敵對關係,當然不會露餡。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從此展開。
美國國家安全局分析員申德勒(John Schindler)表示,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其他反情報官員將評估每名派駐美國外交機構的俄羅斯官員。透過分析官員過往的工作和職位,情報機構將判斷有關官員是否間諜。間諜通常擔任大使館的保安官員、政務官員和通訊專員,從事截聽工作。但如果未能找到線索,就要等對方來到,再跟蹤監視他們。
「隻眼開隻眼閉」默許間諜
間諜身份敗露就會遭驅逐嗎?也不會。間諜活動某程度已經是可以接受的國際慣常做法。華盛頓的國際間諜博物館執行董事科斯塔(Christopher Costa)指,暗地跟蹤間諜較驅逐出境更加有成果,因為反間諜的精髓在於了解間諜所接觸的人。加上根本所有國家也是「共犯」,驅逐間諜出境只會招致反撲,連累自己派到別國的間諜遭驅逐。
也許正因如此,政府監察間諜活動的同時,都抱「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只會於事態嚴重的時候手起刀落。例如2018年,英國指控俄羅斯用神經毒劑襲擊前間諜父女,引起一輪互相逐使行動。英國時任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指,被逐的23名俄羅斯外交官員是「未申報的情報官員」,也即是間諜。
反而中國《環球時報》披露澳洲的諜報攻勢卻未引起官方的大反應。報道指,中國駐澳洲大使館遭安裝竊聽裝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指, 「五眼聯盟」情報合作長期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是世人皆知的事實,認為披露出來的情況恐怕只是冰山一角。但事態未有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