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戰背後:中泰台三角關係的愛恨情仇
4月中旬發生在推特的中泰網絡大戰「#nnevvy」,引起兩岸三地與泰國網友的激烈參與,背後雖然不無文化隔閡的影子,然而政治因素卻也並不淡薄,由此牽引出的中泰台三角關係更有陳年的糾葛。究竟三方關係發展的歷程以及未來會如何呢?
在外交史上,若說泰國是東南亞的標竿並不為過,不論是藉由清緬戰爭而重新獨立、還是英法瓜分中南半島時的兩邊交好、又或者是二戰後以軸心國身分竟能全身而退,都富有政治與歷史的意義。
而現代泰國對中關係也是起自二戰戰後,雖然泰軍在二戰期間曾擴張領土、並在中泰邊境與國軍有過正面衝突、甚至渡過南壘河入侵中國,但是二戰結束時,泰國立即宣布戰時簽署的任何條約與對盟國的宣戰都無效,並在1946年與中國簽訂《中華民國暹羅王國友好條約》,正式建立現代外交關係。旋即進入1950年代美蘇冷戰的結構下,泰國採取了反共政策、並與美國維持親密,由此泰國也加入了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東盟的前身),對兩岸的態度是承認台北的中華民國、否認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1975年泰國與台北斷交、並與北京建交,但此後三邊關係仍不斷演變。
中國與泰國關係
1975年正式建交後,中共與泰國雙方關係漸有提升。泰國獨特的地緣位置,為逐漸崛起的中國提供許多戰略發展的契機,近年來諸如克拉克地峽開鑿運河、泛亞鐵路、瀾湄合作等計劃或討論,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帶一路」政策在東南亞的重心,而泰國本身也正在發展「4.0戰略目標」、「東部經濟走廊」(曼谷東部各府),力圖促進產業升級以及取得區域經貿樞紐地位,雙邊計劃顯然有所對接。
在能源與軍事上,泰國國家石油公司跟中國海洋石油早在2005年就簽署合作備忘錄,探勘泰國石油與天然氣;而軍購方面,從前偏好美製武器的泰國,近年來也已有轉向購買中國製武器的形迹。經貿上,目前中國是泰國最大貿易伙伴,泰國則是中國在東盟國家中第三大貿易伙伴。根據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統計,2019年該國收到1,624個投資申請,總額達7,560億泰銖(約合250.7億美元),中國首次超過日本,以2,600億泰銖(約合85.6億美元)位居第一大投資來源地。
外交上,2019年11月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泰王國政府聯合新聞聲明》,除了表示要將南海打造成和平、穩定、繁榮之海外,泰方也重申將繼續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完全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中國和平統一大業、支持一國兩制方針。
台灣與泰國關係
國共內戰時期,曾有一批國軍滯留在泰國北部美斯樂等地,被稱為「泰北孤軍」,他們因協助擊敗苗共和泰共獲得泰國政府的感謝,不少人在當地生根發展,爾後台灣也在1970年代開始援助泰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在1968年推行的「山地計劃」,協助把泰國北部的罌粟轉植為高經濟作物,原本泰國邀請各國共同援助,但後來各國相繼退出,只剩台灣繼續協助,負責對接的泰國畢沙迪親王(M.C.Bhisatej Rajani)數十年來也多次訪台,計劃執行並不受1975年雙方斷交影響。
「泰王山地計劃」在台灣原由行政院退輔會負責,1993年計劃改為皇家計劃基金會(Royal Project Foundation)後、1995年台灣也將業務由退輔會移交到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目前雙方仍在合作進行農業改良,依據國合會官網信息,即將實行的最新計劃是「泰國農民園藝產品競爭力提升計劃」,期限到2022年。
此外在文化方面,台灣跟泰國也有不少連結,例如台灣南部重要廟宇南鯤鯓代天府即在泰國有兩座分廟(暹羅代天宮、泰南泰天宮),另外北港朝天宮、彰化南瑤媽祖也分別分靈成泰國朝天宮、暹邏南瑤媽祖宮,服務不少泰國華人。媒體部分,台灣聯合報系於1986年收購泰國華文媒體《世界日報》,目前號稱是泰國最大中文媒體,每日報紙讀者5萬人次、在線讀者超過20萬人次。
「新南向」之下的台泰關係
隨着大陸與泰國雙邊關係的加強,台泰官方關係也步上漸趨弱化的方向。斷交後,台泰官方關係降到部長級的往來,而連部長級訪問也越趨低調及少見;但經貿方面並不冷清,截至2018年底,台灣企業投資泰國之累積金額達145.94億美元,居外人投資第3位(僅次於日本及美國),而近年來泰國勞工赴台工作人數雖不斷下滑,但2019年底仍有5.9萬人之多。
政策上,目前蔡英文政府力推的「新南向」其實並非首見。1993年李登輝即推出過「南向政策」,並於1994年春節以度假方式執行「南興一號」外交計劃,途經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泰國並會晤泰王普密蓬。目前台灣力推的新南向政策,也像中國一帶一路政策般有以泰國為樞紐的迹象,例如2019年7月24日,台灣駐泰國辦事處舉行新館舍落成啟用典禮上,台灣駐泰代表童振源表示,該館是台灣在東南亞地區第一個以駐處名義購置的館舍,意義非凡,當時到場祝賀的有泰國前副總理Phongthep Thepkanjana、前參議院議長Nikom Wairatpanij等泰國政要。
但是2019年沸沸揚揚的台泰簽證爭議,顯示泰國並不願意在台灣主動給予免籤後對等放棄對台簽證程序和規費的要求,雖然背後有兩岸因素,實際上也不免呈現了台灣新南向政策的鄉愿。
華語教育:兩岸在泰國的戰場
「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由美國學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提出後廣受人們引用,而兩岸在泰國的軟實力競逐,最重要的莫過於華文教育(尤其是繁簡中文)的選擇。
泰國華人佔該國總人口約10%左右。二戰期間,親日政府實行排華政策、關閉多所華校,直到戰後才稍微復甦,但泰國原有的華人大多改名換姓,唯獨泰北國軍孤軍後裔仍然維持華文教育以及認同,且長久以來受到兩岸關係以及台中泰三角影響。例如1982年台灣立法委員到泰北探視滯留人員,回台替當地沒水沒電的慘況大肆訴苦,掀起「送炭到泰北」活動,遭致泰國政府不滿,因而於1984年掃蕩泰北自治區華人、迫其繳械並撤銷對華文學校文憑的承認,導致許多華校至今沒有立案,在法律上仍是「補習班」性質。
泰北孤軍及後裔,由於軍事政治上與台灣關係密切,其教育自然先天上偏向台灣,著名歌手鄧麗君即在旅居泰北清邁期間逝世。根據台灣監察院2018年底發佈的調查,泰北清邁、清菜地區統計共有89個「義胞村」(多為國軍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後代),人數10.6萬人,其中建有104所僑校、1個僑商組織、2個僑民組織(皆稱「雲南會館」)。
而中共近年來大力拉攏泰北華人、僑社,包含運用外交優勢於1991年設立清邁總領事館、以及動員雲南省人民和教師到泰北交流「中國夢」等,中國駐清邁總領事任義生自2016年12月到任後,也於2017年提出「走村、訪友、共圓中國夢」口號,走遍當時泰北村及至少多數僑校。中共對於僑社僑校的拉攏,還成立了「泰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並指引雲南師範大學生赴泰北實習,再加上部分僑校董事與中國內地有生意往來、為使貸款容易,因而原本支持台北的泰北僑區已有分化,例如清邁地區僑社及僑校多有逐漸傾斜趨勢,僅剩清萊地區僑校仍堅持向台北。
未來?
兩岸在泰國競逐華人僑社僑校主導權,對台北方面已漸漸不利。早期台灣還有僑選立委名額、給予泰國僑民發聲管道,但改為不分區選舉後即阻斷,且因為沒有在泰北設有駐處,主事的僑委會僅能以榮譽職方式間接處理,目前在泰北共有3位僑務諮詢委員、7位僑務顧問及1位僑務促進委,另外還有中華救助總會協助民間事宜,但中華救助總會目前身陷「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調查風暴,會如何影響泰北僑社的動態,也值得後續關注。
近年台北的主事者僑委會提供一些教師赴泰北的補助和其他誘因(例如成立退休贍養基金等),但整體投入經費仍不多,台灣2011年至2018年投入泰北地區僑教資源約新台幣(下同,1新台幣約合0.03美元)1億4百萬元,平均每年僅在1,300萬元;另補助泰北地區友台僑團共約200萬元,平均每年僅25萬元;中國投入的信息較不明確。
最後,不論兩岸的哪一方,過度投入泰北只會引起泰國政府的「關切」,而未來台泰關係升温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但除了受到中泰關係影響外,更關鍵的應該還是兩岸關係。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