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捏造死訊到鼓吹開戰 假新聞如何助攻強權擴張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手術失敗」以致「癱瘓或死亡」的謠言,在各國媒體間沸沸揚揚得傳播了好幾周,即便在2020年5月2日朝中社公開金正恩出席磷肥生產基地竣工儀式的照片後,部分媒體仍堅稱那並非金正恩本人而是「替身」。

不過,專門檢視假新聞的美國網站「灰色地帶」(the Gray Zone)已於5月4日剖析,稱最早指稱金正恩死訊的韓國脫北者媒體「Daily NK」受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資助已久,光在2016年至2019年間就收受不下120萬美元。「灰色網站」抨擊美國刻意培養一批反朝鮮的宣傳機器,並指明「假新聞的部署只是針對拒絕臣服美國統治的國家的更大戰略的一部分」。

無獨有偶,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José Daniel Ortega Saavedra)亦被受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贊助的當地媒體謠傳身亡,美媒《華盛頓郵報》、英媒《衛報》等媒體亦緊隨在後報道此事,接着尼加拉瓜的反對派更順勢要求成立新政府。最後奧爾特加於4月15日現身演說,順帶抨擊美國的霸權行徑。畢竟奧爾特加所屬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El Frente Sandinista de Liberación Nacional)是社會主義政黨,與美國支持的索摩查家族(Somoza family)血戰多年,美國自然處心積慮地域削弱其威勢,將假新聞視為打擊尼加拉瓜的武器之一。

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亦遭歐美媒體謠傳早已死去。(Getty)

利用虛假訊息滲透或削弱敵方,是歐美國家早已用慣的進攻工具,無論是官方指使或民間自發,其根本動力都是利益使然。小從捏造政要死訊、大至鼓吹戰爭,這些媒體俱是弓馬嫻熟,尤以美國玩得最得心應手。

譬如1898年的美西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美國媒體一口咬定西班牙是導致美國戰艦緬因號(USS Maine ACR-1)於古巴哈瓦那爆炸沉沒的元兇,進而大肆鼓譟宣戰,替本就有意朝海外擴張的美國政府提供非常強大的輿論藉口,最後順利開戰,一舉自西班牙手中奪取古巴、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等殖民地,正式讓美利堅艦隊的兵鋒常駐於遠東,成為新興殖民強權。直到今日,這還是一段西班牙人人皆知且無法釋懷的過往。

起初,當反抗西班牙的古巴起義軍勢如破竹的消息不停傳來時,美國社會曾一度讚揚古巴人民爭取自由的精神。但時任美國總統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1843─1901年)垂涎古巴的商業利益,有意出兵干涉,遂派遣緬因號戰艦前往古巴哈瓦那聲稱要保護美國僑民。不料1898年2月15日,緬因號忽然爆炸沉沒,260名官兵悉數罹難,震驚美國大眾。

《紐約新聞報》(New York Journal)與《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等多家報刊不遺餘力地慫恿戰爭,並在爆炸原因調查清楚前,便暗指西班牙必須為此負責,前者甚至於報紙刊登懸賞五萬美元追緝真兇的醒目宣言。更誇張的是,《紐約新聞報》創辦者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1863─1951年)竟還親自率領20多名記者前往古巴參戰,並親自俘虜26名西班牙士兵。赫斯特麾下的記者克里爾曼(James Creelman,1859─1915年)在多年後回憶道,毫不在乎槍聲呼嘯的老闆得意地向他說道:「這難道不是一種光輝的戰鬥嗎?我們一定要搶在世界上所有報紙之前」。赫斯特的自白,無疑顯盡資本家的貪婪嘴臉,追求事實真相的新聞倫理早已被渠拋諸腦後去了。

美國軍艦緬因號的爆炸沉沒,被美國當作向西班牙宣戰的藉口。(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原先反戰的《紐約商業廣吿報》(New York Commercial Advertiser)也一改前言,聲稱「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和對自由的熱愛,更重要的是為了整個世界的利益,全世界的商業與工業都應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因此贊成政府派軍介入。代表木材加工業的《木工評論》,也發表文章蹭上戰爭熱點,並稱「古巴還擁有1,000萬英畝盛產珍貴木材的原始森林……這些木材,差不多每一英尺在美國都會有銷路,並能帶來高額利潤」。

然而緬因號是否真如美國指控,乃西班牙炸沉,早已在1974年的研究中被質疑。美國海軍上將李高佛(Hyman G. Rickover,1900─1986年)與一眾專家在翻遍官方紀錄、時人報吿、緬因號殘骸照片後,發現緬因號爆炸應非過去美國官方聲稱的外部水雷攻擊導致,而是內部破壞使然。至於內部破壞從何而來,是鍋爐爆炸抑或煤碳自燃尚無定論,但能確認的是,西班牙的「罪責」恐屬子虛烏有,純是美國官方與媒體異口同聲放出的假消息。

不過新聞媒體已通過連篇累牘的煽動性文字賺取暴利,如《紐約新聞報》的銷量從原先約41.6萬份增長到102萬5,624份,《紐約世界報》銷量亦突破百萬。而到了大戰開打後,兩大報刊雙雙賣破150萬份的驚人數字!這種商業甜頭令赫斯特從此往更偏激的筆調報道,同時也刺激其他同業起而效尤,嚴重敗壞美國的新聞風氣。美國記者戈德金(Edwin Lawrence Godkin,1831─1902年) 為此痛詆道:「在任何一個基督教國家中,一家黃色報館在氣氛上大概是最像地獄的了,因為沒有一個地方能比報館更適宜把一個年輕人訓練成永遠遭人唾駡的人」。但可惜的是,資本利潤的樂處,可比《聖經》戒律來得吸引人太多。

「黃色報館」:yellow press, 得名源於19-20世紀之交,紐約漫畫專欄《霍根小巷》(Hogan's Alley)中的主人公「黃孩子」(the Yellow Kid)所引發的漫畫專欄爭奪戰(普利策與赫斯特之爭)。
以煽情性新聞為基礎,在操作層面上,注重犯罪、醜聞、流言蜚語、災異、性等問題的報道,採取種種手段以達到迅速吸引讀者注意,同時策動社會運動。

美國雜誌「Vim」於1898年刊登諷刺《紐約世界報》老闆普利策(左)與《紐約新聞報》老闆赫斯特的漫畫。(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不過若比起殖民古巴與菲律賓的軍事與經貿利益,報刊的銷售金額又彷佛只是蠅頭小利。當美國控制古巴後,美國聯合果品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以每英畝20美分的賤價強買190萬英畝土地,開闢廣袤的蔗園與糖廠;美國煙草公司(American Tobacco Company)亦獨佔古巴的煙草生產和外銷;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Bethlehem Steel Corporation)則控制古巴八成以上的礦產出口。至於菲律賓,在1933年時對美出口高達86%,美國在此榨取極高的賦税與栽培農業暴利。

美國商業部官員則更直白地點出開戰根由:「公眾情緒對美國拿起武器和統治古巴的西班牙作戰起了推動作用,時過境遷之後,這種情緒或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被這種情緒所掩蓋的,實際上是我們與西印度群島和南美各共和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海外擴張的根源是工業生產能力遠遠超握了國內消費力。對我們來說,不僅要為我們的商品尋找海外購買者,而且還要為開闢海外市場找到便捷、經濟和安全的手段」。換句話說,即便沒有狂熱的輿論,美國想大展帝國主義身手一事早已箭在弦上,遲早要射向西班牙這衰弱帝國與其他第三世界,不可能鳴金收兵。

因此無論是有意或無知使然,以及無論編織得多精巧或看似客觀,散播假訊息、假新聞一直都是帝國主義國家掠奪政經利益的絕佳手法。即便被證實造假,官方威信依然能依恃軍隊與金融權力不致破產,媒體亦可博得高度閲聽率和廣吿收入。這就能解釋何以西方國家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針對中國、朝鮮、俄羅斯或伊斯蘭國家發動假新聞攻擊,因為這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爭奪戰,更是牽涉龐大產業鏈的利益之戰,其本質始終是資本主義的擴張侵略性所形塑,永無消亡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