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危險的「中國製造」? 全球產業鏈反思對華依賴

撰文:鄭逸雯
出版:更新:

素有「世界工廠」稱號的中國,因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停工一個月,連鎖效應波及全世界各行各業。誠然,多年來各國將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工業生產轉移至中國,是經濟全球化、企業尋求最低成本的必然結果,但今次疫情卻讓世界驚覺對華依賴程度之深,也帶出對「中國製造」風險的質疑。

3月以來,中國內地不少企業已逐步開始復工復產,圖為寧夏一間輪胎工廠。(新華社)

美國俄亥俄州揚斯敦(Youngstown),煙花公司Phantom Fireworks自2月開始憂心忡忡,因其產品大部分是從「花炮之鄉」——中國瀏陽市進口,但當地不少工廠因疫情遲遲無法復產。副總裁Alan Zoldan告訴《華盛頓郵報》,他擔憂影響將持續至美國獨立日(7月4日),當日各大城市也會放煙花慶祝,惟屆時公司也許仍然缺貨。「毫無疑問,我們的狀況岌岌可危……這是前所未有的事。」他表示。

在日本神奈川縣,一位石材公司老闆同樣因中國停工而影響營運。他的公司生產墓碑,作為原料的花崗岩全部從中國進口,價格比日本產材料便宜至少一半。原本這些材料每周六也會經福建廈門的港口運出,但從2月起不得不暫停。「使用國產花崗岩不化算,沒法製造(墓碑)。」這位老闆對日本傳媒說。

日本從中國進口的墓碑大多來自福建,因價格便宜而受到青睞,不過坊間也有人指出其質量層次不齊。圖為日本長崎一個墓地。(Getty)

從汽車、手機、遊戲機,到玩具、婚紗、背囊、護膚品,再到治療高血壓、抑鬱症等的藥品,均在「世界工廠」停工的影響範圍內,衝擊全球產業鏈中上游的原料生產及加工環節。首當其衝的是電子產品行業,例如全球最大的iPhone製造商富士康(Foxconn),中國廠房被迫停工一個月,至2月底宣布恢復生產,不得不通過發獎金來吸引職員復工。

「令人擔心的不是什麼『喪屍末日』般情節、人們橫屍街頭,而是當人們等待疫情過去時,全球經濟很大一部分將被迫停擺。」紐約理財公司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總經理Patrick Chovanec對當地傳媒感慨。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素來被稱為「世界工廠」。(Getty Images)

疫情敲響警鐘 世界過度依賴「中國製造」?

過去四十年來,中國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完備基礎設施、政府補貼等,獲得一眾尋求最低成本、最高利潤的跨國公司青睞,在全球工業生產中愈來愈舉足輕重。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9年研究,中國是包括美國在內、65國的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地;世界銀行數據指,截至2018年,中國是逾120個國家的最大交易夥伴,中國17%出口商品被視為中間產品。

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再次感受到「世界工廠」難以取代的地位,也出現一些認為環球產業鏈過度依賴「中國製造」的擔憂。據《紐約時報》3月中旬報道,特朗普政府計劃出台措施,擴大對本土產藥品及醫療產品的需求,鼓勵企業在醫藥品行業回歸「美國製造」。

據《紐約時報》指,中國口罩年產量佔全球約50%。圖為3月14日,有小販在紐約街頭販賣口罩。(Getty)

鑒於中國是口罩、醫療設備、抗生素等基礎藥品的主要出口國,不少美國人擔憂在流行病、戰爭等極端情況發生時,民眾隨時可能面臨嚴重的藥品短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Stephen Roach質疑:「全球化的一大瑕疵是,人人也希望東西更便宜,但這是否令醫療基礎設施受損?」

全球化迷思 誰能全身而退?

從美國到歐洲、日韓,均有人士呼籲降低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程度。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Forbes)撰文指,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不少美國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越南等國,「中國製造」已不再是唯一選擇,而今次疫情將終結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日本經濟新聞》也發表評論文章,警告跨國公司正視對華過度依賴的風險,建議其盡快尋找其他生產地。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歐美不少商家已暫時關閉門店,銷售額下降在所難免。(Reuters)

有趣的是,來到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西方也不斷升級,原本翹首以待中國貨源的歐美企業,如今要擔心本土市場需求下跌,這反過來又影響供貨中國工廠。據財新傳媒報道,自3月初起,不少內地供應商的外貿訂單大幅減少,因歐美品牌紛紛取消或收縮訂單規模。「前段時間是催着我們發貨,現在是讓我們不要發貨。」浙江義烏一間飾品加工廠的負責人無奈道,並預計公司今年三至四成外貿訂單將被取消。

此情此景,也許正正詮釋了全球化的真諦:世界離不開「中國製造」,而所謂的「世界工廠」也無法脫離全球產業鏈獨存。正如美國經濟學家Rodney Jones所言:「經濟是運動的物體。很多事情都是相互關聯的:供應鏈、運輸、交通、貨物移動。沒有人能居高臨下地指揮哪個部分去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