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仇視的「金智英」們 韓國為何患上「厭女症」?

撰文:鄭逸雯
出版:更新:

「明天要和男朋友去看電影……如果看完之後吵架怎麼辦?到時可能只好跟他分手吧。」一個多月前, 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登上熒幕後,一位女網民在Twitter寫下這樣一段話。這齣由頂級影星孔劉、鄭有美出演的影片,上映兩周便拿下1900萬美元國內票房。然而戲院之外,它卻成為情侶、夫妻爭吵,乃至韓國「女權」與「厭女」觀念角力的導火線。

圍繞《82年生的金智英》的爭議,在2016年已經引爆過一次。當時是原著小說首度出版,迅速成為銷售量過百萬的暢銷書,連總統文在寅也曾從國會議員手中收到一本贈書,其社會反應可見一斑。

圖為孔劉、鄭有美出席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新聞發布會。(VCG)

最平凡的女性名字 反變女權代名詞

然而無論是書籍或改編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的內容着實談不上驚世駭俗。據統計,1982年出生的韓國女性中,「金智英」是最多人取的名字,這正正體現了戲名的本義——講述這一代最平凡普遍的韓國女性經歷。

從女主角出生、求學、工作,直到成為家庭主婦、新手媽媽,作品着眼於她面臨的種種身為女人的困境,例如長輩重男輕女,在校園和職場遭遇性騷擾,為生孩子辭職,因產後抑鬱、婆媳關係等備受精神壓力……

電影刻畫的這些生動瑣碎、卻常常被忽視的生活細節,突然全部成為「男女不平等」的佐證。一方面讓不少女性觀眾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也招致批判,認為其刻意醜化男性角色,「人人也歧視女性」,更加劇了現實社會的性別衝突。

圖出自《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片段。(資料圖片)

無論評價好壞,「金智英」已成為韓國女權的象徵,過往與其扯上關係的女星,也逃不出被一眾「反女權人士」群起而攻之的下場。曾出演過《屍殺列車》、觀眾緣和認知度也相當好的演員鄭有美,決定接拍該片後,在Instagram一日內收到數千條惡評。K-pop偶像秀智、Irene(女團Red Velvet成員)也曾因提及這部作品,遭到部分粉絲及網民抵制。

電影票房高開 支持者「送出靈魂」

上映首日,《82年生的金智英》便奪得當天國內票房冠軍,可謂話題性與收益兩者兼得。有趣的是,翻查韓國電影評分網站Naver Movie,女性觀眾的打分高達9.5,佔評分人數逾七成;而男性卻只給2.8分,令電影總評分落在6.6,評價兩極。

圖為《82年生的金智英》原著小說。(Amazon)

這一明顯性別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幫助《82年生的金智英》獲得更高票房,因不少女性觀眾希望通過支持這部影片,來表達對女權的支持。甚至有網民發起「送出靈魂」(韓文「영혼 보내기」)行動,即是一次過購買多張電影票,並在社交網絡上載相片。

類似行動並非第一次出現。受近年來韓國國內性別平權運動的風潮影響,愈來愈多韓國電影以獨立、強大的女性為主角;導演、演員等製作班底以女性為主的情況也更普遍。例如講述女警故事的《霹靂嬌鋒》、以家暴為主題的《白小姐》,均被認為帶有「女權」色彩,在上映時也同樣反應兩極:有人批判,有人「送出靈魂」支持。

圖為部分IG網民為《82年生的金智英》發起「送出靈魂」行動。(網上圖片)

由反女權到厭女 韓國男性為何憤怒?

也許你會問:不過是幾部電影,何須這樣「激動」?這正正反映,發源於西方世界的女性主義浪潮,來到父權色彩濃厚、社會風氣相對保守的韓國時,面對一股強勁「厭女」勢力的反撲,其主力更非來自年長的父輩,而是年輕一代男性。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去年調查顯示,年齡在20至29歲之間的男性受訪者,76%稱自己反對女權,30至39歲男性則近60%。

其中一個原因是, 不少韓國女權組織都比較「激進」,在高舉女權之餘,亦不乏對男性惡意侮辱。這類男女之間的網上罵戰,在年輕的群眾中更加普遍。

助長「厭女」心態的社會因素中,也不得不提及韓國的強制兵役制度:要求符合一定條件的20至30歲男性公民,服兵役最少兩年。韓國男人必須經歷艱辛的軍隊生活,在職業發展突然中斷,而女人卻能利用這段黃金時間打拼事業,使不少年輕男性心生不滿。2018年一項調查訪問了一千位20-29歲的韓國男士, 當中65%表示希望女性也被徵召入伍,55%則表示不認同#MeToo反性騷擾運動。

圖為11月,韓國男團Big Bang成員大聲、太陽結束兵役,與一眾迎接他們的粉絲合照。(VCG)

在老一輩韓國男性心目中,女性是女友、妻子、媽媽,在家庭中往往不是強勢一方。但來到今天,女性更是學業、職場、社會生活的競爭者,這一身份轉變難免造成年輕男性的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文在寅政府自2017年起還推出一系列政策,擴大女性僱員在公共機構及私人企業的佔比,有意地推動及協助女性就業。然而,韓國就業競爭激烈,不難理解部分年輕男性在職場受挫時,將兵役制度、政府的性別平權舉措反視作「虧待」男性。

金智英熱潮與情侶為電影的爭吵也許很快過去,然而韓國激進女權的傾向,加上年輕男性對女權的抵制,兩者磨擦之下構成的性別衝突,也許是韓國社會上下須正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