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進越南.四】從茶文化說起 「小中華」演變之路
「越南南部街頭有時會有一個個桶放在路邊,內裏盛載着水或茶。由於越南勞動人口眾多,有時在路上工作會很熱,故當地人特意放這些桶出來,讓有需要的人喝。」越南茶文化研究者蔡宇傑說。從越南茶文化說起,不難發現越南如何由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並自稱「小中華」,到法國殖民時代與西方文化碰撞發展出多元風貌,再到如今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獨有韻味。(此為【錢進越南】系列專題之四)
源於唐代 滲入嶺南文化奉茶文化與佛教教義中的「布施」有關,而且可以追溯至唐代的施茶活動,當時有記錄僧人施茶的情況。歷史上,這類活動甚為講究,有錢人會建造茶庵或茶亭,除了在寺廟舉辦之外,也會出現在交通要道。奉茶文化發展到後來,因地而異、因時制宜地演變不同的版本。
台灣過往亦出現過一種讓人感到很溫暖的奉茶文化,當地鄉村地方的大馬路邊或小路旁會放着茶桶,上面寫有「奉茶」二字,並備有茶杯,供過客飲用。這種文化估計源於中華茶文化,閩南、廣東沿海一帶過去都有着這一傳統,包含着中國人「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意思。
記者和兩位越南茶文化研究者蔡宇傑和葉玫了解越南茶文化和該國當今的社會經濟發展。來自台灣的葉玫說:「從茶樹開始,到茶的地區風土、氣候,再到它傳播、運輸的路徑、交易行為,以至累積起來的歷史,產生的習慣模式,演變成一種茶文化。」
觀察越南北部安沛省(Yên Bái)天泉山區茶樹和周邊鄰國範圍的茶樹,我們可以得知當地茶文化至少有數百年之久。葉玫指出,這些古茶樹從中國喜瑪拉雅山一直延伸到南邊越南,歷史甚至長達數千年之久:「很多瑤族、黑瑤等古老民族在越南有幾千年歷史,他們也有種茶的文化。」
2017年夏天,蔡宇傑策劃了一場長達半年的越南田野調查和壯遊(編按:與社會作深入互動的遊歷),以南部大城胡志明市作為起點,然後慢慢旅行北上到達終點河內,沿途拜訪各地的知名茶館、茶界名人及鄉村的茶產區,用最「草根」的方式親身體驗越南庶民生活中的茶。
蔡宇傑的母親是越南人,曾留學胡志明市,如今在台灣教授越南語和推廣越南文化。蔡宇傑表示,談及越南茶文化,很多時會從人文或文化角度出發。他認為與其他國家的茶文化相比,越南人在喝茶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靠近的,例如到北越的鄉村作客,當地家庭一般會擺出一套茶具,「當地人習慣早上一起來便泡一壺茶放在桌上,工作前或食早餐後喝一些,出去農耕前又喝一些,有客人來又請他們喝一些。所以在越南鄉村,家家戶戶都有以茶待客的傳統文化。」
多元共融 兼具中西特色要進一步了解越南,必須從歷史說起。越南民族存在至今超過四千年,自公元前111年被漢武帝征服後,越南被中國直接統治近一千年之久。十世紀之後,越南逐漸從中國獨立出來成為藩屬國。十七世紀初,在鄭氏與阮氏軍閥兵戎相向而分裂後,越南進入北鄭、南阮兩個政權對立的局面,一直維持到十八世紀末。
至十九世紀中,越南受到法國殖民,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越南再分為由胡志明領導的北越,以及由法國挾持保大皇帝的南越。1976年,南北越才正式統一,成為今天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由於長年受中國統治,加上地理位置相鄰,在法國殖民以前,越南文化基本上充滿中華文化的影子。由於當時中華文化在區內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承傳了眾多中華文化的越南,因而樂於以「小中華」自居,好向其他小國展示自身優越性。
今天,越南文化依然保有大量中華文化元素,包括儒家思想和重孝道,其飲食文化和農曆新年習俗也相近。在殖民前的時代,越南寺廟便存放了很多寫有漢字的椅子,也有用中文寫的祖先牌匾、牌位,反映出當時越南受到中華文化廣泛影響,尤其是都以中文字來書寫。此外,越南的改良劇(Kich Cai Luong)幾乎仿照粵劇,連曲調也一樣,只是以越南話發音而已。
今天我們認識的越南,南至北領土延伸1,600公里,但古代的越南版圖並非這樣。在古代,越南北部長年受到中國統治,中部是占婆國,南部則為扶南國(即今日柬埔寨)所有,故北部屬完整的東亞文化圈,中南部則是印度文化圈。因此,越南算得上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由南亞和東亞文化融合的國家,而且民族多元、語言眾多。
隨着越戰結束到進入改革開放,越南社會在過去三十年慢慢發展起來,當地的茶文化也在慢慢改變,滲入了多元文化,比如味道變得愈來愈適合現今越南人的口味。蔡宇傑認為越南人正在慢慢覺醒,發展出自身的獨特文化:「傳統上,越南陶瓷貿易發展較好。越南人用本土陶瓷來裝茶,漸漸發展出當地的口味和想法。」此外,當地人也因地理因素,發展出含有特殊風味的蓮花茶,令茶葉具有蓮花香氣。
從茶文化,我們大概可以窺見越南文化的特徵,另一個在地化的例子,就是越南當代文字,亦即法國傳教士用拉丁文編纂出來的國語。蔡宇傑解釋:「越南文跟一般拉丁文字系統有一個很大的分別,就是它有不同的聲調,呈現在拉丁字母母音的上方或下方。」越南文字反映了越南文化的獨特性,雖然它以拉丁文字書寫,但和中文一樣都是單音節,即每個字對應一個音,如「文化」(văn hóa)一詞。
傳統上,越南人有漢字書法,但當地近年出現以拉丁文字書寫的書法藝術,可以橫寫或直寫,融合了中華與西方的特色,形成一種嶄新文化。
研究越南文化和越寮柬關係研究、在多間台灣大學擔任越南文講師的阮氏清金解釋,越南作為東南亞唯一一個「在文化與戰爭中建立認同」的國家,原本使用漢字,而且其文化、傳統節日與價值觀也是以東亞文化為主流,但如今卻用羅馬拼音文字書寫正式文書。
突顯獨特 跟中國不一樣
阮氏清金指出,「這點是東亞文化圈中沒有的現象,越南這樣做就是為了突顯其主體性『跟中國不一樣』。」
多元文化背景加上日益開放和國際化的越南,又如何看待和中國、美國等大國的關係?面對大量中國資金湧入又有什麼看法?阮氏清金表示,越南人普遍對美國的看法較正面,像奧巴馬於2016年訪問越南和老撾,並解除美國武器禁售,以及2018年時任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一年內兩次到訪,都成為越南國內的一時佳話。越南人很高興美國將越南視為重要的區域軍事大國及國防合作夥伴,並樂見獲美國總統特朗普贈送兩艘海上巡邏艇。「美國的印太戰略是『國防很大方,經濟要多談』,前陣子越南對中國鋁製品課徵反傾銷稅,就是為了避免重複美國政府對越南的貿易懲罰導致對美貿易的損失。」阮氏清金說。
至於中國資金大量進入,阮氏清金指越南人有所擔憂。一方面,越南人不欲在經濟上太過依賴中國,因為兩國相鄰,擔心會步柬埔寨的後塵,變成中國的「經濟附庸」。另一方面,過去越南是印度支那的軍事強權,「一帶一路」出台後,柬埔寨跟老撾接受中國的投資和貿易合作,變得愈來愈依賴中國,使越南更為警惕。
阮氏清金認為,這解釋了為何越南需要和美國成為準軍事同盟,因為越南要在經濟、貿易投資上跟中國競爭是一定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強化自己的軍事力量和國防,鞏固在印度支那的地位。
她表示:「由於有贏得越戰往績,國民對此感到驕傲,對國家的軍事實力有把握,因此更認為在印太戰略下,必須站在美國這邊。」
縱使越南和中國在歷史、文化、經濟發展軌迹上有眾多類同的地方,但越南人渴望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阮氏清金總結說:「越南人普遍認為中國的產品也好、投資也好,品質堪慮。中國資金的經濟效益,帶來不少環境損失,越南傳統景觀遭受破壞。因此兩國雖有合作,亦有抵制(情緒)。」
上文節錄自第18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1日)《從茶文化說起 「小中華」演變之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