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變天周末:戳破智利與阿根廷「拉美模範」的幻象?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智利和阿根廷這兩個經濟實力最強的拉丁美洲國家,過去這個周末分別都經歷了關鍵時刻:智利爆發史上最大規模的百萬人示威,總統道歉兼解散內閣。阿根廷大選亦出現變天,左翼民粹領袖艾伯托費蘭迪斯(Alberto Fernandez)當選總統。智利和阿根廷同是區內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但這一周的新聞,將「拉美楷模」的深層次經濟問題訴諸國際:貧富懸殊、經濟增長停頓……
智利與阿根廷的民怨,全因「金字塔頂端」的人,看不到佔全國大多數人口的勞動階層。政府與權貴對草根階層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情況視而不見,促成這星期的「變天周末」。

「我們正處於新的現實當中。現在的智利與一周前已經大不相同。」智利總統皮涅拉(Sebastián Piñera)為平息民憤,在上周末宣布,將改組政府內閣及解除緊急狀態令,向國民讓步。

智利總統皮涅拉(Sebastián Piñera)為平息民憤,宣布改組政府內閣及解除緊急狀態令。(美聯社)

聖地牙哥人的最後通牒 總統道歉不下台 

因地鐵加價而發酵的智利民眾示威,上周五(25日)演變為百萬人大遊行。自18日皮涅拉頒布「宵禁令」、派遣軍人進駐首都聖地亞哥(Santiago),進入長達7日的實質戒嚴之後,軍警濫暴、多名示威者死亡、皮涅拉堅決不肯認錯……聖地牙哥居民連續兩天走上街頭,引爆智利史上最大規模的示威。

在未來一周,預計智利仍會有大大小小的示威行動。雖然皮涅拉在這周「兩度低頭」,向憤怒的群眾讓步,但現在民眾不僅要求政府進行政治、經濟改革,還要皮涅拉下台,修改至今仍殘留30年前軍人獨裁統治氣息的國家憲法。正在智利上演、因地鐵加價引發的「蝴蝶效應」,似乎還未有出現結局的跡象。

智利暴力示威和百萬人大遊行,是國際始料未及的,也將各大新聞媒體的本周視線放在南美洲。(美聯社)

在「富裕」國家 看不見的底層民眾

出口大量礦產及木材等天然資源的智利是南美洲最富裕國家,人均生產總值是區內最高。自軍事獨裁者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在1990年下台以來,智利一直實現經濟增長,被認為是「拉美楷模」。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大約在一成左右。所以,國際媒體對智利這個月以來發酵的連串激烈示威,相當驚訝。

能夠解釋的原因,是因為智利貧富不均的現象十分嚴重。當地民調機構CERC-Mori在今年5月的民調顯示,有53%的受訪者定義自己為「低下階層」。只有7%自稱為中產階層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可以成功儲蓄。10年前,有六成受訪者認為國家是在進步當中,而到了今天,只有31%受訪者贊成這個說法。

實際上,智利就算是南美洲最富有國家,但薪酬水平偏低,在首都聖地亞哥,當地的平均工資水平約795美元(約6201港元)。根據智利勞工及社會福利部的數字顯示,當地的每月最低工資水平為414美元(約3229港元)。

來自智利的政治分析員Marta Lagos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提到,這次智利示威背後的深層次社會矛盾,並不是單單因為富商出身的皮涅拉施政不當就能引致的。「我們(智利民眾)待了這十年,所以這不是單一政府的問題。你可以畫條清晰界線,顯示七成智利人都相信它們都在為少數人服務。」

智利出現三十年以來未見的嚴重警民衝突,民眾上街為求什麼?(美聯社)

無獨有偶,毗鄰智利、同是被認為是拉丁美洲的發展楷模,阿根廷在同一個周末出現政壇變天。

選了新總統 還是原來的比較好

阿根廷大選結果出爐,中間偏左反對派候選人艾伯托費蘭迪斯(Alberto Fernandez)預計贏得47.79%的選票,超過當選所需的45%,將擊敗現任總統馬克里(Mauricio Macri)。自從信奉自由市場經濟、商人出身的馬克里在2015年上台後,民粹政府於4年後再度重新執政。

艾伯托費蘭迪斯(Alberto Fernandez)當選新一任阿根廷總統,結束右翼政府四年執政。(美聯社)

↓↓↓想了解更多這位阿根廷新總統,請點擊放大觀看相片:

+4

這四年,在馬克里執政期間,阿根廷深陷經濟危機,2019年上半年的國內失業率高達10.6%,去年通脹率亦接近3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預計,阿根廷今年全年通脹率將會高達57%。

馬克里當初接下前朝政府的經濟「爛攤子」,承諾減少公共開支,以解決國庫赤字和國債危機。他主張阿根廷進一步融入自由貿易體系,開放更大的國外投資及市場改革,卻加劇貧富不均,貨幣披索貶值超過一半。

低下階層開始出現對前任總統*克里斯汀費蘭迪斯(Cristina Fernández民粹時代的懷念。今次本來在政壇寂寂無名的艾伯托費蘭迪斯參選總統,其副總統拍擋便是克里斯汀費蘭迪斯。所以,有人說,阿根廷人這次是把票投給副總統的。依賴克里斯汀費蘭迪斯的名氣,以及4年前的民粹政績,大多數的阿根廷草根階層希望國家不要再向富人傾斜,享受更多應有的社會福利。

克里斯汀費蘭迪斯(Cristina Fernández):2007年至2015年擔任阿根廷總統,是阿根廷第一位民選女總統。其丈夫是於2003年至2007年執政的已故前總統基什內爾(Nestor Kirchner)。

不少阿根廷人覺得,反對派支持者是把票投給前總統克里斯汀費蘭迪斯。(美聯社)

過去主導國家現代化發展的貝隆主義(Peronism,令阿根廷的左翼施政的傳統根深蒂固。立場偏右、商人出身的現任總統馬克里(Mauricio Macri)在四年前風光上任,卻完全擔當不了當初民眾寄望的經濟改革任務。雖然有人說馬克里要承受前任總統克里斯汀費蘭迪斯的「爛攤子」,僅僅4年做不了什麼,應該多給他一個任期。但無論如何,最新選舉結果表明,阿根廷國民不願意多給他4年:他們選出了艾伯托費蘭迪斯(Alberto Fernandez),也被視之為貝隆主義者(Peronist)的正式回巢。克里斯汀費蘭迪斯以副總統之名參與決策,政府的未來施政路線,可想而知,會返回四年前的貝隆主義掛帥,即是奉經濟發展為圭臬,以其紅利支持社會福利政策。

貝隆主義(Peronism):源自阿根廷的民粹經濟發展理念。分別於1946年至55年,以及1973至74年擔任阿根廷總統的貝隆(Juan Domingo Peron),主張政府積極干預經濟,重視工會權益及主張貿易保護主義。前任總統克里斯汀費蘭迪斯及其丈夫、已故前總統基什內爾(Nestor Kirchner),被視為在21世紀帶領阿根廷重新走回貝隆主義的執政者。

馬克里施政沒有解決草根階層的生活問題,未得民心。(美聯社)

南美變天周末 揭破現實的民怨

即使智利、阿根廷在過去十多年仍然維持到宏觀水平上的經濟發展,維持進出口貿易基本增長。但表層之下,民眾承受生活成本上漲,工資停滯不前。智利皮涅拉、阿根廷馬克里兩個右翼政府,為節省公共開支,讓庫房「止血」,隨之影響的,便是勞工保障及退休金等社會福利減少,低下階層生活更為捉襟見肘。

所以,智利與阿根廷共同渡過這個「南美變天周末」,這兩天為各大國際新聞媒體所注視,時間上可能是巧合,但當中的共同社會矛盾之源,同出一轍。

阿根廷民眾對昔日民粹左翼政府的懷念,在今次大選中以手上的選票反映出來。(美聯社)

智利與阿根廷近十年的經濟成績: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顯示,智利的GDP在過去十年一直維持1-3%的增長,人均GDP亦保持穩定增長,從2010年的12,808美元,升至2018年的15,130美元。而阿根廷在2012年起間中出現GDP負增長,2019年上半葉更錄得十年來最低的5%負增長,人均GDP從2010年的10,386美元,稍微下降至2018年的10,040美元。

「中等收入危機」是南美洲國家的宿命?

觀乎智利及阿根廷近十年來的經濟數據,是南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危機的典型。它們的經濟沒有經歷瞬間「爆煲」的時刻,甚至還有出現輕微增長的勢頭。不過,當它們的人均收入已經達世界中等水平,勞工成本上漲,製造業生產卻未能與其他成本較低的國家競爭,部分產業又未能向知識型經濟順利轉型,以致經濟動力呆滯。即便GDP仍有增長,但工資根本不能追上物價上漲的幅度,勞工階層與資本家的利益分配愈趨不均。人民未能享受經濟成果,自然怨聲載道。

貧富懸殊,始終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根本性社會問題,也是積累民怨的最主要因由。(美聯社)

智利的民眾上街,不只是因為地鐵加價那幾毫子;阿根廷變天,並不僅僅因為民眾貪圖民粹政府的小恩小惠。背後長久以來的經濟結構危機,是困擾南美洲多年的長期舊患。智利和阿根廷,即便曾是「拉美模範生」,終究不能迴避普羅民眾對於現行經濟困局的怨氣和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