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教室】不顧全球批評 日本為何時隔32年重啟商業捕鯨?
日本在周日(6月30日)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相隔32年重啟商業捕鯨。多架捕鯨船在當地居民夾道迎送下,從海港駛出。日本是少數仍在捕鯨的國家之一,今天讓我們介紹日本的捕鯨歷史,重啟捕鯨的理由和今天捕鯨產業的現況。
日本捕鯨歷史
日本捕鯨歷史悠久,早在史前時期已經開始。奈良時期《萬葉集》一書記載的「勇魚取」,就是日語中捕鯨的古詞。到了江戶時代,捕鯨逐漸成為產業,除用作食用外,鯨魚的各部位被充分運用,如把鯨油用作除蟲劑、骨拿作雕刻、龍涎香作為香水等。
二次大戰後,因糧食短缺及為賺取外匯關係,日本捕鯨產業大幅飆升。1950年代日本已成為全球最大捕鯨國,1962年日本國內消費鯨肉數量達到頂峰的23.3萬噸。
以「調查捕鯨」之名繼續捕鯨
1982年IWC通過《禁止商業捕鯨公約》,日本起初提出反對,但在1986年反對遭駁回後,日本終承諾逐步禁止商業捕鯨,至1988年商業捕鯨完全終止。
不過商業捕鯨並不代表不再捕鯨,實際日本另立「調查捕鯨」的名目,以「科研」為由繼續捕鯨。根據農林水產省轄下水產廳的報告,自1990年代起日本每年消費鯨魚肉量約為2000至6000噸左右,2018年最新數字總量為3000噸,這些鯨肉當然是來自科研捕鯨而來。
借重啟捕鯨振興經濟
日本小型捕鯨協會會長貝良文,稱重啟商業捕鯨的消息為「高興令人心神為之一震,無限感概」。儘管日本從來沒有停止捕鯨,但擬於IWC的限制令捕鯨業走向蕭條,業界期望解除限制可讓鯨業再度興盛。
一些過去以捕鯨為生的地區亦希望可借重啟捕鯨振興經濟,如為於宮城縣東部牡鹿半島的鮎川地區,是當年的捕鯨漁港的基地。牡鹿町在東日本大地震期間遭大範圍破壞,居民希望可借重啟捕鯨事業,復興當地經濟。牡鹿町已計劃在2020年4月落成以介紹捕鯨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吸引遊客。
鯨肉供求不高 價錢亦不貴
不過需留意自1970年代起,日本捕鯨數量已逐年下降,今天鯨肉再也不是日本的常見菜餚。相比起每年各消費600萬噸的豬肉和雞肉而言,才3000噸的鯨肉確實微不足道。且有趣的是,鯨肉亦未因供貨量減少而變得昂貴。
2018年東京市場價格,用作刺身的「赤肉1級」鯨肉價格為每公斤1600日圓(約110港元),用作高級燻製的「畝須」鯨肉價格為每公斤3000日圓(約210港元)。實際就是三文魚至金槍魚左右的價錢,說不上有多貴。這意味實際市場對鯨肉的供求不高。
因此,日本有輿論擔心,在供求低落的現實下,即使恢復捕鯨,也難以讓這本來已是夕陽的產業「起死回生」,振興地區經濟的願望亦難以實現。
背後可能的政治原因
因此,亦有分析指重啟捕鯨與背後的政治有關。包括首相安倍晉三在內,執政自民黨的派系「志師會」前會長二階俊博的選區,均是捕鯨之鄉。因此有指政府強力推動重啟捕鯨,是為了繼續獲得當地居民的支持。
但不論是為了恢興文化、產業還是政治理由,鯨肉供求少與價格低下是無法忽視的現實,重啟捕鯨日本亦將面對國際環保團體的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