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逝世】大半生定居美國 「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周四(16日)逝世,終年102歲。他曾設計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以及本港中銀大廈等劃時代建築,被譽為「現代派設計大師」。
貝聿銘1917年在廣州出生,1935年前往美國攻讀建築學,大半生都居於美國,但他曾表示,即使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貝聿銘是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陳其寬與張肇康參與設計)都是其傑作。他的作品遍布全球多地,又定居美國多年,但中國人的身份仍離不開他。
貝聿銘曾接受電視節目《築夢天下》訪問,他說:「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想觀看貝聿銘更多作品圖片,請點擊以下圖輯:
1979年,中國國家主席鄧小平訪美,美國國務卿萬斯(Cyrus Vance)在在國務院設午宴款待,貝聿銘和夫人受邀出席。不過當國務院接待人員看到他們的中國面孔,以為他們是中方的客人。貝聿銘尷尬地解釋他們是美方的客人,接待人員的表情顯得將信將疑,有些勉強地讓他們進去。
《中國時報》專欄作家傅建中憶述當時的情況指,覺得美方的接待人員實在無知,居然沒聽說過大名鼎鼎的I. M. Pei。他又提到,隨鄧小平訪美的人都穿「毛裝」(即中山裝),而貝聿銘夫婦身穿西裝,加上說流利的英語,不可能是中方的人。傅建中認為,美方人員的無知,卻反映貝聿銘是永遠的中國人。
1989年,正值興建香港中銀大廈之時。中銀大廈旨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資本主義的象徵,但同年發生六四事件,貝聿銘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撰寫題為《中國將永不再一樣》(暫譯,China Won’t Ever Be the Same)的文章批評中國政府,認為北京希望向世界展現的形象,與國家人民的現實生活相反。他寫道,一直以來都希望可以回到中國參與建築工程,也多得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終於有機會在中國工作,但六四事件後,這些夢想都破碎了。
貝聿銘與妻子盧淑華育有三子一女。三個兒子定中、建中和禮中,都繼承父業為建築師。2013年,貝禮中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提到其英文名字Sandi。美國記者不解其意,貝禮中解釋指,「Sandi」其實意指中文的「三弟」,因在三兄弟中他的年紀最小,所以是三弟。貝聿銘連兒子的英文名字都是中國化的,可見他對中國人身份的重視。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