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逝世】由羅浮宮金字塔到中銀大廈 全都「讓光線來設計」

撰文:凌俊賢 梁迪生
出版:更新:

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周四(16日)逝世,終年102歲。貝聿銘一直堅持「讓光線來作設計」,善於運用光線與玻璃折射,將建築融合自然,創造出空間觀念,被譽為「現代派設計大師」。
他曾設計出無數震撼世界的建築,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法國巴黎羅浮宮的標誌性玻璃金字塔,以及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均備受推崇,亦是無數人的「打卡熱點」。

▲ 1973年,貝聿銘的事業面臨重大打擊。想知道是什麼?請即點擊片段▲ 

貝聿銘逝世:貝聿銘的作品全都與「光線」有關,他指出:「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這是我從蘇州園林中學到的。」(Getty Images)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要數到貝聿銘最著名的建築設計,不得不提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不過當年這個設計並不受當地人認同。

1981年,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決定擴建羅浮宮,並「跳過」招標程序,親自委託貝聿銘負責。此舉引起當地人不滿,無法理解為何會將法國重要歷史建築,交予一名美籍華裔建築師。

貝聿銘逝世:1989年3月29日,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在羅浮宮外與貝聿銘會面。(法新社)

貝聿銘公布他玻璃金字塔的設計概念,希望利用折射引進大量光線,為室內帶來更明亮舒適的空間感。隨即引起國際社會冷眼,批評他破壞羅浮宮及金字塔形象。貝聿銘曾憶述,相信當時有近九成人反對他的設計,走在巴黎街頭總是感到不自在。

貝聿銘並無放棄,不但四出說服當地政要,更在工地外搭建玻璃金字塔模型。這個舉世聞名的建築在1989年完工後,不但漸漸被人們接受,更成為當代法國人眼中的國寶之一。

貝聿銘逝世: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是貝聿銘著名作品之一。(法新社)

日本美秀美術館

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形容貝聿銘設計的美秀美術館最為貼切。

美術館為於日本滋賀縣,貝聿銘將美術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訪客穿過長長走廊,才能到達別有洞天的山中美術館。館方不時舉辦大型展覽,每年櫻花季節更是一個賞櫻熱點。

貝聿銘的建築作品極具人文精神,1997年落成的京都滋賀縣美秀美術館出便是以《桃花源記》作靈感。(美秀美術館官網)

▼想看貝聿銘作品圖片,請即按以下圖輯:

+4

香港中銀大廈

位於中環花園道1號的中國銀行大廈亦是出自貝聿銘的手筆。中銀大廈的工程1985年4月開始動工,1990年5月正式啟用。

貝聿銘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大廈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猶如水晶體般,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貝聿銘逝世:中銀大廈出自貝聿銘之手,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資料圖片 / iStock)

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台灣當局2019年4月26日在貝聿銘102歲生日當天,將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The Luce Chapel)升格為當地古蹟。

路思義教堂1963年落成,是貝聿銘與台灣建築師陳其寬的作品。教堂以薄殼雙曲面的造型建造,高度約20米,闊約30米,在陽光照射下採光十足,而且莊重神聖。

教堂每周皆舉行崇拜,亦是附近居民及遊客的「打卡熱點」。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