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民眾「和理非非」迫總統「跪低」 成功背後有何本錢?

撰文:凌俊賢
出版:更新:

阿爾及利亞自2月底爆發大型示威,反對82歲的總統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五度角逐總統之位,觸發數以十萬計人民上街表達訴求,是當地28年來最大規模的示威,規模較8年前的阿拉伯之春反政府示威還大。
遊行未有爆發暴力衝突,最後在「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的情況下取得成功。布特弗利卡周一(11日)「跪低」,宣布放棄爭取連任,並將原定4月18日的總統選舉押後;總統府亦宣布2019年底前展開社會和經濟改革,並就草擬新憲法展開全民公投。今次有甚麼原因,促使民眾抗議成功?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捲世界,惟經歷過1988年街頭騷亂,以及1991年起長達十年內亂,阿爾及利亞人當時非常克制;不過面對油價下跌及經濟停滯等困局,布特弗利卡再次宣布參選的消息令當地民怨一觸即發。

阿爾及利亞近三分之二人口是30歲以下,社交媒體上的上街號召可謂一呼百應。這些示威者大部分都是內亂後出生的新一代,對那10年衝突並無印象,他們以鄰國的種種悲劇為鑑,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表達訴求。

阿爾及利亞:數十年來,阿爾及利亞鮮有出現抗議活動,所以不少人起初對當地今次示威持觀望態度。(路透社)

全民團結的示威

數十年來,阿爾及利亞都由強大的安全和情報網控制,鮮有出現抗議活動,所以不少人起初都對今次示威持謹慎樂觀態度。然而,政府和各界的輕視或多或少造就這次成功。

民眾對自由的訴求由網絡湧到首都阿爾及爾(Algiers),這個運動以學生為主體,反對派、知識分子及工人階級等成千上萬人走上街頭響應。當政府已意識到這一點時已經太遲,無法「握殺於萌芽階段」的抗議活動已日漸擴大,並得到主流民意支持。

他們展現前所未有的團結,超越地域、世代、種族、黨派或政治界限,沒有「大台」,無人騎劫集會,亦無示威「阻礙社會經濟發展」之說,大家目標一致,槍口對準政權。

阿爾及利亞:當地警方施放催淚彈驅散民眾,惟並無演變成暴力衝突。(路透社)

警民合作和理非非​

當局試圖分裂示威活動,又警告會有外國勢力滲透。面對「你係鬼」或「收咗錢」的指控,這班年輕人確信身邊同路人,反斥政府誤導抹黑之餘,不忘叫喊「阿爾及利亞自由和民主」,及「和平,和平」口號,呼籲大家毋忘初衷。

當地不少民眾都視今次為和平表達訴求的活動,而非抗議,更在離開時收拾好自己帶來的垃圾。他們亦非與警方站在對立,強調「警察、軍隊和人民都是兄弟」。此情此境可能勾起不少香港人回憶,不過和平示好不能一廂情願,面對屠夫「講和平」好比自殺。幸而的是在催淚彈及小部分推撞下,場面未至於混亂,執法當局亦大致依法辦事,並無與鄰國蘇丹一樣動輒使用實彈,亦無發生暗角打人。

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跪低」只是第一步,當地人的路仍是道阻且長。(路透社)

新阿拉伯之春?

話說回來,這次「和理非非」的成功絕非其他地方可複製,畢竟大家的訴求及所面對的政權有所不同,但當中亦有不少值得參考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當地人民「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和氣勢,成功迫使政權讓出一小步,反觀每年、每月、每周都可能有遊行的香港,在消耗民意過後不少訴求還是未能化作成果。

有媒體形容今次是當地的時隔8年後的「新阿拉伯之春」,惟阿當地人民在示威之初已拒絕與此相提並論,不希望出現「阿拉伯之春」的混亂和血腥。

阿爾及利亞人今次成功讓布特弗利卡「跪低」,但不排除只是政權的緩兵之計。國家仍受有關的政治集團、軍方領袖及財閥組成的利益集團所控制,相信阿爾及利亞軍方會在過渡期間扮演領導角色,亦意味阿爾及利亞人的抗爭仍是路阻且長。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