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福島・二】海嘯災區相馬市 魚市場熱鬧背後難題待解
「在以往,贈送福島的水蜜桃是一種祝福,可惜,如今不再了。」一位福島市政府官員慨歎。當地人都形容,有關福島的負面傳言是繼地震、海嘯、核事故之後的「第四重災害」。這種負面標籤比起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其傷害同樣深遠。官員的這句話彷彿道出了福島人的痛。東日本大地震轉眼已過八年,新房子、新校舍都重建起來了,但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了嗎?記者與菲律賓、印尼及杜拜三地記者於2月底至3月初在東京採訪了多個政府部門,並走訪了福島縣多個地點,包括當日受災嚴重的飯館村、相馬市、魚市場等,了解災後八年的恢復狀況。文、攝:毛詠琪
隨着福島核災的影響逐漸減淡,加上政府日以繼夜的除污工作,福島在食品輸出方面有所起色。近年愈來愈多國家放寬對福島食品的進口禁令,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成了福島大米的大買家,泰國及印尼於2016年起,亦成為首批重新進口福島水蜜桃的國家。有東南亞國家大手購入食品,使福島縣的農林水產品出口量於2017年創下新高,對於福島農民是一大鼓舞,不過海產捕魚業的復蘇情況顯得較為緩慢。
位於福島第一核電站以北約四十多公里的沿岸城市相馬市,在2011年受到海嘯正面襲擊,沿岸一帶變得滿目瘡痍。八年過去,相馬市內已恢復重建,與其他城市無異,惟市面比較冷清,現時人口約35,000人,比起災前2010年少約2,800人。
我們在清早驅車前往相馬市的漁港,相馬原釜魚市場是海嘯後全新興建,漁民熙熙攘攘把各類漁獲分放到一個個藍色、黃色的膠盤準備拍賣,一聲號令開始拍賣,漁獲一盤接一盤上磅記錄,完成交易。
不過,熱鬧又繁忙的景象不足以說明一切,因現階段福島只進行小規模的試驗性捕魚。我們在市場遇見一位退休漁民,他的兒子繼承了父業。他說這裏的魚優質肥美,但現在人們都不相信福島的海產,漁獲只能低價賤賣,令人惋惜。
為了恢復當地漁業聲譽,福島縣於相馬市沿岸成立水產資源研究所,並於今年初落成啟用。副所長兼種苗研究部長川田曉帶我們參觀魚苗養殖場,他們正養殖比目魚。他說,受到核輻射負面傳聞影響,漁民出海打魚的意欲低迷,而且漁獲滯銷,造成浪費,設立這個養殖場可收集他們打撈回來的魚苗作人工飼養。
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之後,一度有放射性污水流入大海,此後,網上不時流傳畸形海洋生物的照片。當地政府形容這些都是虛假的惡意傳言,而且過去八年一直監察核電站70公里範圍海域的輻射量。從研究所得數據,可見福島海域的輻射(銫-134及銫-137)含量大幅回落至低於每公升1貝克(Bq/L)以下,但仍未回降至核災前低於每公升0.01貝克水平。
當局進行過五萬項水產樣本檢測,自2015年4月起再沒發現有魚類或貝類樣本輻射含量超標。可是,2017年的總捕魚量只有核災前的13%,可見要大眾和福島漁民回復信心的路途仍然漫長。日本政府於災後設立各部門及研究所,無疑是希望以科學數據及透明度,釋除公眾對輻射量及食物安全的疑慮,在八年之後對相關水平都有了示之於人的自信。
採訪手記在相馬市的晚上,一個人走在寒冷的街頭,四處無人,感覺這裏不像居住了三萬人的城市。我在一條黑暗橫街找到晚飯的落腳點。小小木房子裏,只有一位老婆婆,我倆語言不通,幸好這裏只賣鰻魚飯,不懂日文的我「指指點點」,最後都能順利點餐。婆婆一邊為我烤鰻魚、切蔬菜,一邊跟我說話。然而,一句日文都聽不懂的我,只能用英文說自己來自香港,到福島採訪。她似乎聽得懂,繼續對我說日語。當日的大地震、海嘯、核災一併毁了當地,難以想像,他們這八年是如何活過來呢?能夠在這裏安安樂樂享用晚餐,心裏感動。對着婆婆,沒法親口說出對福島人的支持,只能把鰻魚飯吃得乾乾淨淨,一粒米都不想浪費。
上文節錄自第15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11日)《災後八年 福島重生》。
【走訪福島】系列報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