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蕭條.三】年輕人不愛做愛? 美記者歸咎家長、交友APP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由於性行為與其他問題息息相關,不少領域的專家學者均想要從各自的專業嘗試解釋「性蕭條」現象。可說,性行為減少,跟社會進步及風氣改變息息相關,《大西洋》雜誌記者Kate Julian在《為何今日年輕人不想做愛?》(Why Are Young People Having So Little Sex?)一文,試圖解釋。(此為《全球性蕭條》專題報道之三)

1. 性商品推陳出新 獨自解決性需要

Julian指出,首先是年輕人可自我解決,即透過色情資訊或自慰等方法處理性需要。人們不再追求穩定的伴侶關係,亦有研究指網上的色情資訊有成癮風險,容易導致性沉溺。雖然這種情況尚未被列作正式的精神疾病,卻經常被批評是導致性行為減少的主要原因。針對男男女女各種性商品推陳出新,大大滿足一般人的性需要。在日本,甚至進展到為男性顧客提供另類性服務,讓男士可以付費在女性面前自慰。可想而知,人們如今能夠透過眾多方法在獨自一人的情況下充分滿足性慾,毋須發展愛侶間的親密關係。

性商品的推陳出新,令年青人不需再在性方面假手於人。(網上圖片)

2. 調情勾搭太容易 未學懂建立關係

其次是年輕人缺少穩定的感情關係。如今的青少年喜歡短暫的勾搭,這種兩性交流不太需要社交技巧,無助日後與對象長期交往及建立關係。今日不少年輕情侶關係冷漠,雖然聲稱是男女朋友關係,卻產生當自己生病時對方會否前來探望和照料的疑惑。

3. 直升機家長施壓 交朋結友受限制

第三是來自家長的壓力。怪獸家長和直升機家長的出現,加重了青少年的壓力,日常學習佔據了這代人的大部分時間。不少青少年深深感受到,需要將集中力放在自己身上,因為父母對他們有更高的教育和就業期許。在正常課堂之外,他們可能還得更早回校練習樂器和運動,課後亦需參與形形色色的課外活動,以至額外補習。這些家長過度保護和過分介入子女生活,使他們外出結識朋友和約會的機會減少。

交友程式令人更容易覓得戀情,但亦形成了「速食」的戀愛文化。(Getty Images)

4. 社交媒體成平台 配對成功機率低

第四是社交媒體興起。年輕一代對於面對面結識伴侶感到陌生和古怪,大多傾向使用社交媒體認識朋友。可惜,這個過程亦殊不容易,往往花費很長時間配對。交友平台Tinder的2014年數據顯示,用戶每日平均登入11次(男性每次花7.2 分鐘,女性則花8.5 分鐘),平均每日用1.5小時,可是通常都是沒有配對成功。目前,這間公司每日有1.6億次刷卡記錄,卻只有2,600萬次配對,成功率只有一成六。而且配對只不過是開始,成功傾談乃至成為朋友的比例不多,更不用說因此而約會,甚至發生性行為。

色情資訊在今天社會相對普及,還未計算大量網上的內容。(VCG)

5. 色情資訊氾濫 接收錯誤性觀念

第五是缺乏正確性教育。部分青少年從色情資訊中吸收錯誤的性觀念,使得性行為令男女雙方留下不良印象,隨之產生抗拒之心。這個問題固然並不是今天的事,但或許色情資訊氾濫導致問題加劇,年輕人有樣學樣下容易造成過程中的痛楚,之後才明白到色情電影和現實中的性行為差天共地。

沉迷手機令年青人睡眠不足,也許是導致性衰退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6. 睡前煲劇玩手機 間接抑壓性慾望

最後是個性拘謹和「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又稱睡眠不足)。年輕人介意在別人前裸露,很多健身室的更衣室也因此而有所調整,加強私隱性;而且不少年輕人對自己的身體有負面的評價,尤其在意性器官的大小和外觀等,這自然會影響性生活。

此外,睡眠剝奪也強烈影響慾望,今天人們喜歡在睡房設電視,在睡前煲劇或玩手機,以致睡眠不足,這自然激不起性趣了。

教育學者認為,年青人在性方面的延後趨勢,不單只令性行為的年齡推遲;同時代表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失戀、挫折等失敗的必經階段的順延。

上文節錄自第14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28日)《性解放運動半世紀 全球「性蕭條」》專題報道。

【全球性蕭條】系列: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