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少生孩子人人有責? 美哲學家倡「細小家庭」救地球
氣候暖化令地球環境變得惡劣,有哲學家倡議人類應保持細小的家庭規模。在美國維珍尼亞州詹姆斯麥迪遜大學(James Madison University)一個課室裏,生物倫理學家Travis Rieder站在數十名學生前,嘗試說服他們不要生育,或者不要生太多孩子。這個說法令人嘩然,並引起不少討論和爭議。
Rieder 正在講授關於「細小家庭倫理」(small family ethic)的課,就着氣候變化的威脅,挑戰學生一些固有思維,諸如視有子女是好事、為家族添丁是責任等。有人認為,Rieder 勸人少生孩子的想法太激進,Rieder卻表示其建議是基於道德上的考慮:「美國和其他富裕國家人均製造最多碳排放,而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惡果卻很大機會要由全球最貧窮的國家承受,這似乎不太公平。而且,我們的後代將要活在由我們造成的氣候災難中,我們對此負有道德責任。」
雖然在堂上言之鑿鑿,但Rieder自己對於生育與否卻陷入兩難。他的太太Sadiye想要一個大家庭:「一直以來,我都渴望生小孩,經歷懷孕等一切,對我來說很重要。」
Sadiye成長於塞浦路斯北部,和親戚們一同生活,很享受隨時都有人在身邊的感覺。Rieder理解生育下一代是人類本能的一部分,夫妻二人經過多番討論後終於達到共識,現時育有一名五歲女兒,太太認同生第二胎的道德門檻更高,同意只生一個,其餘的子女將只會收養回來。
回到課室,Rieder把氣候變化的惡化趨勢逐一向學生說明。如科學家警告,災難的臨界點可能會在未來數十年出現。在本世紀中或之前,全球的平均氣溫將上升攝氏兩度,故社會需要大幅削減碳排放。況且,全球人口預期在未來數十年會持續膨漲,意味碳排放的情況只會更惡化。氣象學家預計,若仍然沒有進一步的行動,在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有機會上升攝氏四度。
學者倡女性平均生0.5 名孩子
世界銀行報告亦指,若氣溫上升攝氏四度,將會引發史無前例的熱浪和嚴重乾旱,對生態系統和人類構成嚴重影響,中東、北非及地中海地區的熱浪會帶來致命威脅,眾多沿岸城市亦會被水淹沒。
Rieder在課堂上說,若全球生育率下降至平均每位女性只生0.5名孩子的水平,「或許能拯救我們」。他引用2010年一項觀察人口改變對全球碳排放影響的研究,指抑制人口增長有助減少碳排放,削減的量相當於本世紀中所需減少的20至25%,有助避免災難臨界點出現。
有學生問Rider 是否有更簡單的方法代替,例如透過不進食肉類減少碳排放,又或採取各種保育措施,如駕駛混合動力車、減少駕駛、循環再用、使用節能電器和燈泡等。但Rieder以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反駁,該研究以一個擁八十年壽命的美國人計算,發現即使採取了所有保育節能的措施,只能減少488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遠及不上少生一個孩子所減少的9,441公噸。
「不鼓勵生育」離地 政策難落實
Rieder提倡以懲罰性徵稅或獎勵等方法削減國民生育意欲。他明白建議聽起來有點瘋狂,但強調:「以一種冷酷的方式看待,孩子們是一種外部性,身為家長或家庭成員的我們得到好處,卻要世界和社區付出代價。」當然,每個國家的人口結構、社會經濟狀況都不盡相同,難以只憑氣候及環境這單一因素來制訂人口政策。此外,不少國家擔心生育率不斷下降造成人口老化,也減少生產和勞動力,從而危及經濟,窒礙國家發展。故Rieder的建議在國家政策而言或許太過「離地」。
美國喬治城大學甘迺迪倫理研究所教授Rebecca Kukla 擔心,若大眾普遍認同應該減少生育,恐怕會對擁有較多小孩的家庭存在偏見,令他們不被社會接受。她雖然對Rieder提倡「漸進生育罰款」的提議表示欣賞,卻擔心最終只會造成不公平:「這個提議的真正意思是,讓有錢人比其他人較容易生小孩。」
從美國關於氣候問題與生育的分享會可以看到,氣候變化在我們是否生育的問題上變得愈發重要,反映不少人對未來地球的環境持悲觀態度。畢竟,生育與否牽涉每個人和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更何況地球的資源應該是由整體人類來承擔,不應由少數人犧牲個人幸福來成全。
上文節錄自第14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14日)《「生育恐懼」在美國蔓延》。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