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姬陵危機】技藝傳承缺乏 未來修繕前景堪憂

撰文:高源樺
出版:更新:

座落於亞穆納河畔的泰姬陵不僅是沙加罕王(Sjaj Jajan)與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的「愛情宮殿」,更是印度對外的名片,其純白大理石外觀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到訪。惟經過歲月洗禮,泰姬陵開始泛黃,又因污染逐漸變綠。
該國最高法院2018年5月狠批政府未能保護泰姬陵,並指示北方邦政府尋求外國組織幫助。難道政府真的束手無策嗎?其實,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市(Agra)便居住着從前建造泰姬陵的工匠後代,但他們擁有技藝卻不獲當局重視。長此下去,能修護泰姬陵的人只會「買少見少」

泰姬陵危機:建造泰姬陵的工匠定居在阿格拉市,他們的後代仍沿襲傳統工匠技術,卻沒有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維修技術的傳承沒有政府的支持,令人擔心陵墓未來的修繕工作。(VCG)

泰姬陵始建於1631年(亦有一說是1632年),動用成千上萬名工匠、耗用22年打造完成。當年參與工程的工人、工匠隨後亦定居在泰姬陵附近,目前約有5000人,其中包括許多被稱為Pachchikars的建築工人後代,他們仍手握傳統工匠技藝。

即使你(政府)有專業技術,你也沒有好好利用。或者你根本不在乎泰姬陵。
印度最高法院
泰姬陵危機:印度最高法院2018年5月批評政府,沒有利用專業技術保護泰姬陵。(視覺中國)

▼想看更多泰姬陵相片,請點擊放大以下圖輯。

+6

阿羅拉(Sandeep Arora)是當地一家旅館的老闆,他指着泰姬陵附近破敗不堪的建築和倒塌的房屋說道:「這個地區是泰姬陵遺產的一部分,我們世世代代都住在這。你看到的所有房子都是在泰姬陵落成後所建。」

他續指,在這裏生活的大多數人,都是為建造泰姬陵付出血汗的工匠後代,但政府卻對他們漠不關心,忽視他們的傳統工藝。

泰姬陵危機:有份參與建造泰姬陵的工匠後代,大部分靠販賣泰姬陵仿製品為生。圖為阿格拉市政府1954年贈送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的禮物。(VCG)

當地導遊卡恩(Shamsuddin Khan)介紹道,街道兩旁都是出售「迷你版」大理石材質的泰姬陵商店,這些仿製品由當地工匠製作。其中一名店主艾哈邁德(Basheer Ahmed)表示:「這不是高薪的工作。如果我們運氣好,一些外國遊客想買泰姬陵的仿製品,我們就能得到幾百盧比。這是我們的謀生方式。」

卡恩指出,政府在運用這些工匠後代的集體知識方面做得還不夠。「他們是建造泰姬陵的工匠後裔。誰能拯救泰姬陵?只有這些工匠。他們知道如何修復泰姬陵,這些已存在他們的基因中,但政府並無採取任何措施保護他們的工藝,更遑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