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世界土著】「二次殖民」夢魘與文明進化的博奕
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國度是印加帝國。帝國底下,部族間在這片大陸過着弱肉強食的原野生活。不過,這一切在來自海洋彼岸的白人船員登陸後,隨即成為泡影。(此為《窺探世界土著》系列報道之三)
自十六世紀開始,歐洲帝國先後征服南美諸國,建立起廣闊無垠的新殖民地。原居民遭歐洲殖民者多番劫掠及屠殺,倖存者紛紛躲進森林,一去就是數百年。超過100個南美土著部落在自我孤立的環境下生活,與外界幾乎不再有任何親密的互動接觸,其中絕大部分身處於橫跨巴西、秘魯兩國的亞馬遜盆地。
自2013年,秘魯東南部的馬德雷德迪奧斯河(Madre de Dios River)河畔,馬斯科皮洛族(Mashco-Piro)的100多名族人突然走出叢林。族人多次被發現在河邊划船,並向外人要求贈予刀刃器具、食物和衣服。有當地原住民關注組織聯同附近的部落族人,嘗試以相似的語言與他們溝通,並持續追蹤馬斯科皮洛族人的去向及居住習慣。
Romel Ponciano是伊納族(Yine)原住民,他受僱於秘魯國內的原住民管理部門,被委派協調馬斯科皮洛族與外界的溝通交流,防止他們與外來人士發生衝突。由於伊納族以前的聚居地毗鄰馬斯科皮洛族,所以Ponciano懂得他們大約八成的語言─他說馬斯科皮洛人的語言是「年長一輩」才會用到。
或為搶一根針線殺人
不過,Ponciano不敢輕視自己的工作,多番警告任何與原始土著部族的接觸都是危險的。「在我們的歷史中可以看到,土著族人可以只因想奪取你手上的彎刀甚或是針線,而直接把你殺掉……因此,外來者不要因好奇而冒險嘗試接觸他們。」
2015年5月,住在叢林附近的Machiguenga村民突然遭到馬斯科皮洛族人攻擊。馬斯科皮洛族人趁着村裏的男人幾乎全都出外幹活時,突襲村莊,數名村民被亂箭射死。Gregorio Pérez的22歲兒子不幸被長達兩米的竹箭頭射死。他感到悲傷之餘亦相當憤怒,認為自己的村子被遺棄了:「為何州政府只想到保護馬斯科皮洛族?那麼我們呢?我們的性命就不重要嗎?」
秘魯原住民管理部門總監Lorena Prieto認為,馬斯科皮洛族主動接觸外界的舉動,無論是否具惡意,都能證明這些原始部族已經不是「完全孤立」地生活。致力保護原住民的非牟利組織Survival International研究總監Fiona Watson指出,一些生活在亞馬遜森林的原始部族,不是不知道外邊世界的存在,「他們對外界的認知程度比我們想像中高。」
現時大約仍有14個原住民部落(不多於5,000人)生活在秘魯境內的亞馬遜地區,秘魯亦因此成為巴西之後,擁有最多原始部落的美洲國家。
不少部落過去常與非法伐木者和毒販發生衝突,加上外來人口帶來的病菌,族人一度大量死亡。他們亦因此而接觸了一些現代文明,導致部分土著希望可以走出叢林,看看這個「世界」。
對於秘魯官方應如何處理馬斯科皮洛族的個案,人類學家和本地居民有不同的觀點,但他們普遍肯定的是,馬斯科皮洛人與外界的接觸次數相信會愈來愈多。
淪為社會裏「最窮的人群」
人類學家Luís Felipe Torres專門研究馬德雷德迪奧斯河沿岸一帶的土著文化,根據過往土著部落被外來者入侵的經驗,他對馬斯科皮洛人的命運感到悲觀:「馬斯科皮洛人可以僅因接觸而死亡:患上一些他們不能治癒的疾病。還有一點,倘若他們被帶入現代文明,最終只會變成被社會剝削的最低下階層,成為『窮人裏面最窮的人』。」再者,「如果他們與現代人生活,將會失去他們所認知的一切。」
學術界對於現代人應否主動接觸隱居於叢林的土著一直存在兩類說法。一說是認為「任何與土著的接觸都是損害他們的利益」,因此倒不如讓他們過着隔世的生活。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現代人類有責任讓土著共享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讓土著接受教育,享用現代醫療技術以延長壽命,享受現代生活的便利。
雖然,難以判斷何者是最適合對待原住民的辦法,但不論林內與林外,隨着實質接觸漸增,惡性衝突遂無可避免。
記者Andrew Lawler和Heather Pringle多次到秘魯的亞馬遜雨林考察,並於2015年6月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文章。內文提到,隨着亞馬遜原始部族與外界的持續接觸,他們走出深居叢林的次數近年來不斷上升,有時甚至純粹出於「破壞」的心理而襲擊鄰近的村莊。
Lawler特別提到,在2014年10月,居住在秘魯庫蘭哈河(Curanja River)沿岸的村民結群離開家園,打算到附近的城鎮參與地區選舉投票。誰料到,村民返回村莊後,發現自家的食物、廚具、生活用具、吊床都被盜去。他們估計盜賊應該是深居叢林的原始部落族人。
其實,現時居住在庫蘭哈河邊的村民,上幾代也是生活於叢林裏。對於自己的家園遭搶掠,卻沒有過度憤恨。「村民認為偷東西的都是自己的『表兄弟』,並形容他們的行為只是『收割』(harvesting),而不是『盜竊』。」Lawler解釋道。
應受現代文明啟蒙的一群
聖馬科斯原住民保護區在叢林邊緣,距離巴西羅賴馬州(Roraima State)首府博阿維斯塔(Boa Vista)約一小時車程,這裏住着早已與現代文明接軌的Tarau-Paru族部落。族長Alindo Ferreira在這裏種植了木薯、香蕉等農作物,賣到城鎮裏,利潤頗豐。「我們一定要證明給其他巴西人看,原住民部落都懂得生產。」Ferreira道。
巴西政府在1988年制定的新憲法保障原住民的土地權益、免於受監視的自由、文化自主等權利。不過,有反對人士認為政府過於優待原住民:巴西全國的土著人數只佔總人口的0.4%,卻受惠於政府的土地保育政策,「佔據」了全國14%的土地。
現在Tarau-Paru族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平均家庭收入每周有125美元(約976港元)。以前住在下雨會漏水的土屋,現在則變作堅固得多的鐵皮小屋。Ferreira指出,族人們都不希望成為外界所標籤的「懶惰的印第安人」,他們想向外界表示,即使是土著也可以適應現代文明的生活。
來自美國的人類學教授Robert Walker和Kim Hill在2015年於《科學》期刊發表論文,認為巴西和秘魯兩國政府是時候重新思考,過去針對亞馬遜原始部落沿用已久的「不干預」政策,是否還合時宜。他們認為,現今世界與原始土著的接觸無可避免。「基於人口結構變化和近親繁殖而導致的流行疾病,細小、孤立的部落在不久的未來將面臨滅種的危機。」與其讓非法入侵者和外來的病毒奪去他們的生命,倒不如有限度地跟他們接觸,將現代的營生技術、抗疫措施、防衛技能帶入叢林,或許才對他們更有裨益。
「受控制的接觸」可減低傷害?
文章提議採取由政府牽頭的「受控制的接觸」(controlled contact)方針,聲稱這比現時沿用的「不干預」政策,更能有效保護土著。可是,這個觀點遭到不少關注組織抨擊。Survival International更發表公開信,批評兩位人類學教授的建議剝削原住民自決的權利。
Robert Walker和Kim Hill強調,「受控制的接觸」須在當局有妥善準備和規劃的條件下進行。「如果接觸隊伍做好防範,準備好持續而全面的醫療治理措施,還有充足的食物、翻譯員,與其接觸的土著幾可免於風險。」這總好過外人在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與土著部族意外接觸(accidental contact)而造成致命後果。
姑勿論是有意或無意接觸,現代文明的進入,會否變相造成南美土著部落被「二次殖民」?在普世權利框架下,我們應讓土著部落成為瞬間萬變的世界裏的一份子,還是置其於時光前進的洪流之外,亦是一條值得思考的問題。
上文節錄自第14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7日)《窺探隱世部落 考究文明衝突》。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系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