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浪】扭轉酷熱的不公平 社會除了開冷氣還可怎樣?
由「熱浪」等氣候變化問題而起的社會不平等現象也越來越明顯,無論是發達國家的低下階層,以至發展中國家的貧窮人口,均受到嚴峻威脅。本專題針對這個全球政府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進行若干探討。
不少預測均指出,未來全球的氣溫會持續上升,酷熱天的日數也會顯著增加。面對這個對廣泛影響社會的問題,我們的社會除了開冷氣機之餘,還有沒有什麼需要去做?
(此為系列報道之四)
一般人或許認為熱浪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只需開冷氣便不用怕。然而情況卻沒有這麼簡單。不少人都知道,開冷氣會加劇暖化,當室內降溫的同時,冷氣機其實令室外的氣溫變高,使戶外的人更難受,對冷氣的需求不斷上升,造成惡性循環。
全球暖化加上城市人口急速膨脹,冷氣的使用量以倍數增加,有研究顯示冷凍所需的能源到2050年會增加三倍,全球因製冷所需的電力也將超過製熱。當中部份原因是,本來中高緯度的國家如俄羅斯、加拿大如今都面對酷熱的威脅。
此外,冷氣用量的增加也會消耗更多地球資源,十分不環保。其次也會導致不公平的社會問題,如電費太貴令貧窮人口失去這個消暑的良方,或是一些城市的電網供應不夠穩定,無法滿足居民開冷氣的需求。可以預期,對於應對熱浪並沒有一個簡單方法,社會需要在眾多不同的範疇上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外界低估了熱浪威脅」
國際紅十字會傳訊及倡議經理Maude Fröberg向《香港01》表示,熱浪來襲雖較風暴或地震來得不明顯,但造成的死亡個案其實差別不大。舉例2003年和2006年荷蘭熱浪都造成過千人死亡,她直言:「部份原因是熱浪的風險被低估,往往在發生重大事故時,國家才懂得啟動全國性應對熱浪的計劃。」
她認為鑑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熱浪所造成的風險正在急劇增加。如2016年9月荷蘭的一次熱浪,經科學家計算後,認為今天基於氣候變化而發生的機率,增加了11倍之多。
可幸的是,不少國家近年已紛紛採取措施減低熱浪影響。加拿大蒙特利爾於2004年開始抗熱行動,大幅減少因酷熱而死亡的個案;印度近期宣布一系列類似的公共健康干預措施。他們所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日間開放公園,免費派水和把貧窮社區的屋頂和外牆油上白色以減低室內氣溫等。
當然這還遠遠未夠。
很多國家沒有熱浪警報系統
現時,國際紅十字會設有氣候中心,主要幫助減低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對弱勢群體的影響。組織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支援提高相關的意識及建設能力,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根據組織的經驗,Maude Fröberg認為:「其中一個主要的挑戰是,很多國家現時還未有任何應對熱浪的計劃,又或是前期警報系統。」
再者,一般健康的人或許不覺得熱浪是大問題,即使是它對弱勢群體構成生命威脅。組織認為對不斷上升的風險的意識提高,和採取實際措施如多喝水都是十分重要。近年組織在亞洲地區如日本、巴基斯坦和朝鮮等地也展開應對熱浪的行動,不時發布訊息提醒民眾保持涼爽、派水和為中暑和提供安全指引。
今天熱浪幾乎已遍及全球,Maude Fröberg表示難以說明哪裏風險較高,但一般的情況是城市風險較高,因環境多是由又高又密的樓宇組成的石屎森林。她補充:「更重要的是,風險要視乎是那些較易受傷害的群體,包括長者、嬰兒、長期病患和戶外工作的人口數目。」
她樂觀表示,只要處理好一些,熱浪的風險其實是可以大幅減少,如在城市規劃中考慮增加多些綠化空間。總體而言,她認為準備十分重要。她指出,歐洲在2000年代初經歷過連串熱浪侵襲後,經已投放大量資源於弱勢群體上,助他們應付炎熱。她強調:「這些計劃大幅減少了人命傷亡,真的是十分值得的。」目前,紅十字會這些國際組織的參與的確十分重要。
城市應作為整體思考
我們身處的城市的確是受熱浪影響最深的地方,道路上的汽車、建築物的冷氣機均會排放熱能;街道和建築物的混凝土和瀝青也會吸收和散發熱能,令城市的氣溫較其他地區平均高出攝氏10度,亦即熱島效應。故社會需要思考水資源、城市規劃如綠化空間、更符合能源效益的降溫方法、改變建築用料等。
綠色植物不單提供蔭涼地方,植物的水份蒸發也有助減低氣溫。城市不少高樓大樓的天台和外牆若多種綠色植物,將有助城市降溫。還有,一般建築物和道路多是使用混凝土和瀝青,根據研究,在酷熱天下這些傳統的道路的溫度可高達67度,天台更可高達90度,因為這些物料都是吸引熱能,故應多考慮使用能夠反射陽光的物料。
另一方面,高溫可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中暑或對長期病患構成風險,故有需要增加公共地方的水資源。中國重慶市是國內其中一個出名熱的地方,該市近期試驗在巴士站安裝灑水霧的設施,為等待巴士的乘客降降溫,結果成果不錯,可減低5至7度氣溫。
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平等的現象無形中加劇了城市的高熱,令社會上一部份人曝露在熱浪的威脅之下。美國研究員Rachel Morello-Frosch表示,要應對熱浪,須把貧民窟在內的城市看成一個整體。
研究團隊認為,除了種植樹木、在建築塗上淺色外層等硬措施,社會更應主動融入環境公義的觀點,消除種族的不平等。公共健康研究員Tarik Benmarhnia認同這個說法,認為打破社會隔離是個雙贏方案,將那些最受威脅的人如無家者和非法移民帶返社區,讓他們可以得到合適的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