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浪】高溫下的不平等 人類勢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氣候變化這個問題近年備受關注,極端天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乾旱和熱浪,以至超級颶風等災害困擾着世界各地,而且次數更日趨頻繁。除了兩個月前歐洲熱浪、鄰國日本熱浪也造成14人死亡、逾萬人入院;日前吹襲菲律賓、香港和廣東省等地造成嚴重破壞的超強颱風「山竹」,亦可能是海水變暖的影響之一。
由「熱浪」等氣候變化問題而起的社會不平等現象也越來越明顯,無論是發達國家的貧窮階層,以至發展中國家的貧窮人口,均受到嚴峻的威脅。本專題針對這個全球政府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進行若干探討。
(此為系列報道之一)

熱浪今年席捲全球,由北美到歐洲,再到日本等多個地方的高溫持續多時,酷熱的氣溫不但令人感覺難受和煎熬,同時亦突顯了貧富不均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

正如在七月份的一周之內,熱浪經已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90人死亡。當蒙特利爾的富裕人口能夠幸運的處身在有冷氣的涼快辦公室和住屋時,露宿者卻被排斥在有冷氣的公共場所、商場和餐廳之外,被迫曝曬於炎炎夏日底下。

北歐芬蘭今年也面對了熱浪的侵襲,當地超市開放讓當地人避暑。(路透社)

突顯貧富懸殊 獨居長者受害至深

單計蒙特利爾,今夏就有54人死於酷熱之中。當局沒有透露當中有多少是露宿者,但根據公共衛生部門的資料,大部份人年過五旬、獨居並患有身體健康或心理健康疾病,且居所沒有冷氣。當地為露宿者開放的日間中心Benedict Labre House,於熱浪來襲的五天前才獲捐贈了第一部冷氣機,該機構的醫療協調人員Francine Nadler指:「你可以想像當四、五十人擠進一個封閉空間,這是個很熱也很難捱的情況。」

加拿大的情況在今年不算罕見,北歐芬蘭的赫爾辛基同樣也受熱浪侵襲,當地有超市更因此邀請上百位顧客於設有冷氣的店舖內過夜。因為這些中高緯度國家一般在室內皆有暖氣設備,卻鮮有安裝冷氣。面對罕見的炎熱天氣,民眾只有前往這些少有的冷氣環境避暑。

日本今年的熱浪令人關注當地老年貧窮的問題。(路透社)

而在鄰國日本,攝氏40度高溫致14人死亡和近萬人送院。據厚生勞動省的數字,在2010年到2016年的七年間,因中暑而死亡的總數達6,601人。與加拿大的情況相似,受威脅的絕大多數為獨居長者。不過,造成死亡個案的原因還有其他因素,就是當地人就算炎熱也不願開冷氣。不少日本人認為開冷氣容易生病,而僅靠養老金過活的獨居長者則更多因為沒錢交電費或想慳錢養老。這經已成為日本各地區政府必須正視的老年人口貧窮問題。

熱浪在發展中國家,是一種令人窒息的生活境況。(網上圖片)

「酷熱得令人窒息」

令人更擔憂的可能是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如埃及開羅的貧民窟。當地夏季長達5個月,氣溫可高達攝氏46度。原本,當地傳統矮小而緊密的建築會自然形成很多窄街小巷,讓居民可以在遮蔭的地方乘涼。惟近年急速的城市化、興建高樓大廈和減少綠化空間讓城市變得悶熱。另一方面,減少資助令電費成本飆升逾四成,增加當地貧窮人口消暑的成本。

住在開羅城北的清潔工Um Hamad,一家人住在一個細小的一樓單位,她認為自己能夠居住在較涼快的樓層經已算幸運。她直言:「在開羅所有事情皆令人窒息。」她日常多以風扇和清水來為自己降溫,但水費也因此越來越貴。她還說:「睡在地上總有竅妙,我們通常穿著棉質衣服。女性穿戴伊斯蘭頭巾更難抵高溫,所以我時常告訴女兒只需穿兩層和穿著淺色布料。」

埃及開羅的城市化令市內氣溫不斷升高,令貧窮人口面對酷熱天氣問題變得更嚴峻。(VCG)

鄰近的約旦,酷熱的情況同樣異常艱難。首都安曼北部有多達八萬人居住在難民營中,住的只是基本由類似貨櫃般的鐵皮搭建而成的房屋。難民應對酷熱的方法是早起用水濕透地下,再為自己撒水降溫。由於日間沒有電力供應,故電風扇也基本用不著,當晚上有電力供應時,位處的沙漠地區亦早已轉涼。營內的人多在夜間才走出室外,並在頭上包上濕毛巾降溫。但沙漠地區的問題還有沙塵暴,他們迫不得已在炎熱天也得關上窗戶,使室內氣溫推至更高,只好沾濕毛巾來呼吸降溫。

類似的情況在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和柬埔寨也非常嚴峻,這些國家就算有冷氣設備,但相關的費用開支是大部份家庭難以負擔的。這些國家的貧窮人口多數是多人共用電風扇或揮動撥扇,但炎熱往往令降温的效果大打折扣。

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國內不少人口未必能負擔安裝冷氣機和相關的開支。(路透社)

炎熱造成的社會問題將影響世人?

熱浪除了令人關注享受冷氣的問題外,其實還衍生了各種社會問題如電費高昂、電網穩定性、供水問題、污染問題,還與犯罪率有關。英國有研究顯示,高溫往往與更多的街頭暴力、襲擊事件和暴動及騷亂有密切關連。當地近數十年一些重大的騷亂往往發生在全年最炎熱的日子,其中一次發生在1985年的大暴動事件 (Toxteth Riots) 更正值熱浪。

此外,美國哈佛大學曾聯同UCLA和佐治亞州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進行了一項研究,分析由2001年至2014年約1000萬名高中生的考試成績,並對照同期美國各區的氣候及天氣情況,發現若某年平均溫度較前一年上升0.55度,學習效率就會下降1%。團隊還發現當氣溫上升至超過攝氏21度,考生學習效率和成績均有明顯的退步。而當溫度上升超過32度時,下降的速度更為明顯。

若我們無法找出緩和氣候變化的方法,幫助人們適應熱浪的話,未來將會有更大的增幅在熱浪相關的死亡個案

未來有幾熱?
比如一位1980年出世的香港人,當年全港一年只有7天酷熱天(當天全日氣溫高於攝氏32度),至去年的平均酷熱天便增加至11天。相信不少港人也在夏季的日子感覺難受和煎熬,曾有訪港的歐洲旅客如此形容:「在香港旅遊彷如淋浴在自己的汗水中」。更令人氣餒的消息是,有預測指出到本世紀末,香港將會有多達87天的酷熱天。
接近赤度的印尼雅加達,1960年平均有大概五個月酷熱天;至本世紀末,預測基本全年也是酷熱天。另一邊的印度,當地逾2200萬人口在1960年只承受六個月的酷熱天,但於本世紀末將要承受八個月的酷熱天。
遠至歐洲,西班牙馬德里的情況也見不得好;當地於1960年的酷熱天平均有33日,但在本世紀末將增加至兩倍或三倍。

負責研究的哈佛大學教授Joshua Goodman表示:「高溫對上課和作業時間的影響導致了考試成績的明顯下降。」學生在炎熱天氣下更容易「分心、躁動、難以集中注意力」,從而導致成績變差。

由熱浪引起的不公平現象經已成為各界關注的課題之一,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去年的研究指出,目前全球每年有三成人口得面臨多達20天的高溫酷熱天氣,預測就算將碳排放量降低到最樂觀的水平,全球面臨這種威脅的人口也會在本世紀末增加至接近一半。另一項研究也指,在2050年來臨之前,全球將有950個大都市的夏日均溫超過35°C。

負責研究的地理環境學系副教授Camilo Mora說:「人們在熱浪中死亡就如慢慢地被煮熟,這完全是種折磨,幼童和長者尤其容易面對危險。但我們也發現高溫可能導致軍人與運動員死亡,每個人均可能受到傷害。」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估計,2030年前全球六成人口將住在城市內。人口稠密和高樓大廈令城市的氣溫越來越高,城市內的瀝青、金屬、磚頭瀝青等物質也吸收更多熱能,令城市內的氣溫推至更高。對無法負擔冷氣的貧窮階層,炎熱的日子將使他們更加難受。

獨居長者和長期病患,是熱浪下最受影響的一群。(VCG)

澳洲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利用了不同的情景如溫室氣體排放的水平、各國準備和適應的策略和人口密度等,預測熱浪於2080年前將造成更多人口死亡的個案。報告指出,澳洲的最壞情況是悉尼、墨爾本和布里斯本等大城市的死亡個案將較1971年至2010年間大幅上升471%。

負責研究的副教授Yuming Guo表示:「若我們無法找出緩和氣候變化的方法,幫助人們適應熱浪的話,熱浪相關的死亡個案未來將會大幅增加,尤其是位處赤度的貧窮國家。」研究為此作出多項建議,包括給民眾開放更多飲用水源和建立一套熱浪的警報系統等。

或許有人會以為上述的研究揭示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但正如加拿大Benedict Labre House的醫療協調人員Francine Nadler所說,全球暖化的後果正開始影響世上每一個人:「城市必須重新思考我們如何為這些緊急狀況做好準備,以及我們能為所有市民提供什麼服務,無論對方是富人或弱勢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