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假期經濟學 表面看似體驗浪漫 從來離不開飯碗生計

撰文:黃家欣
出版:更新:

工作假期名義上是年輕人的一種體驗,是文化交流的活動,實際上也是滿足了部分國家對個別行業勞動力的需求。澳洲及新西蘭等國家為早期參與工作假期簽證國家,當地個別行業如農業等沒人肯做,抱體驗心態的年輕背包客,卻願接受較低廉價錢去賺經驗,政府與來自異國的背包客雙贏。
不過世界銀行發表報告,呼籲澳洲考慮停止延長到當地工作假期的背包客簽證,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則由來自太平洋島國的勞工頂上,支援島國的經濟。世銀的報告讓工作假期背後的經濟理論更明顯:當年輕人浪漫地體驗異地生活時,這可能是關乎到別人的飯碗。

現時澳洲的工作假期簽證有兩種,包括「462簽證」及「417簽證」。當中「417簽證」的持有人,在1年工作假期簽證完結後,若從事農業、礦業、漁業或建築業等工作夠3個月,其簽證可額外延長1年。世銀針對澳洲這個政策,建議當地政府停止有關要求。

世銀的報告指,現時透過工作假期簽證、在澳洲農業工作的背包客,對比來自太平洋經濟體系、透過「季節性勞工計劃」的勞工,比例是6比1,背包客佔的職位較太平洋島國勞工多3.6萬個。

澳洲農業人手短缺,透過工作假期計劃招聘人手。(網上圖片)

世銀籲以季節性勞工取代背包客

報告指:「政府為願意從事農業的背包客延長第二年工作假期簽證,明顯是提供津貼。」若停止延長背包客的工作假期簽證,只要透過擴充季節性勞工計劃的規模,讓更多太平洋島國勞工到澳洲工作,便可應對澳洲農業勞工短缺的問題,而且有關行動相當於太平洋國家2.82億澳元的年度淨收入,佔澳洲對太平洋島國經濟緩助的26%。這些收入可支持太平洋島國的經濟,亦吸引勞工再度回到澳洲,同時澳洲亦得到穩定的勞工供應,一舉兩得。

世銀強調,不是建議完全由太平洋島國勞工取代背包客,認為背包客也是農業勞工重要來源,但只是令各方的競爭力均等。

世銀一直以來支持季節性勞工計劃,認為季節性勞工有助改善勞工流動性,推動太平洋島國經濟。今次的報告亦指出:「澳洲的季節性勞工計劃繼續有重大的好處,不單止對澳洲的農民來說,更是對太平洋島國的勞工、家庭及社群也是有好處的。」

不少背包客愛到澳洲工作假期。(路透社)

有工無人做 「外勞」有助中小企

澳洲的果園工作一向「有工無人做」,藉着工作假期計劃及季節性勞工計劃,填補了當地業界的空缺,中小企亦能享受較低的勞工成本。

不過澳洲政府2017年規定工作假期人士,在澳洲打工期間收入超過3.7萬美元(約29萬港元),必須繳交佔收入15%的稅款。當地果農指,這令部分工作假期人士收入蒙受相當大損失,變相減少他們到澳洲打工的意欲;加上當地工作機會愈來愈多,令工作假期人士有更多選擇。

人手不足的果園只能眼白白看着數百噸水果腐爛。有當地果農就建議政府將工作假期簽證延長至3年,並在季節性勞工計劃中提供更多工作機會,以吸引更多人手舒緩問題。

2017年澳洲政府規定,工作假期人士如果收入超過3.7萬美元(約29萬港元),必須繳交佔收入15%的稅款。(網上圖片)

工作假期計劃也是新西蘭的勞工來源。現時新西蘭的奇異果業中,有60%勞工為當地居民,15%為國際學生,10%為工作假期人士,14%為地區季節性招聘計劃的勞工。

至於港人至愛的旅遊地點日本,去年申請到當地工作假期的香港人則創新低。有分析認為是因為當地較為排外的心態,令外國人到當地打工意慾低,縱使當地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勞動力不足,亦未能吸納以工作假期簽證到當地工作的勞動力。

日本缺乏基礎勞動力,政府雖有意輸入外勞但並不積極。(Getty Images)

除了香港年輕人,也有不少人才來自台灣,主要因為能賺取較台灣本土較優厚的薪酬。早幾年有台灣年輕人在網上分享工作假期體驗,直指自己在澳洲一周就賺「22K」(2.2萬台幣,相當於不足6000港元),接受不到回台灣一個月才賺「22K」。有關文章在網上瘋傳,亦說明了台灣年輕人外闖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