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大爆發.二】茅台不只用來「乾」 外國人教你歎中國白酒
近年,貴州茅台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利好消息,分別成為全球最大的烈酒生產商和最大奢侈品集團,勢不可擋。但原來集團以至整個中國白酒業面對的環境卻不太樂觀...
始終外界對於中國白酒「印象麻麻」,總覺得難喝似是廉價酒精,不過兩位外國人對中國白酒又有另一番體會,一位把中國白酒重新包裝引入美國,另一位便在北京開設以中國白酒為主題的酒吧。他們跟《香港01》分享了對中國白酒的體會。
的確,中國白酒商雖然開始放眼全球市場,但眼前挑戰着實不小。首先,在中國以外的地方,白酒的需求相對而言並不高,茅台九成五的銷量局限在國內市場。主因是中國白酒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不足,不少外國人普遍印象都較負面,大多聯想到清潔劑或廉價香水。
外憂—口碑不佳
事實上,要外國人學會唸茅台這些中國白酒的名字殊不容易。美國商人Matt Trusch為了把中國白酒引進美國,特意為品牌改了一個頗有趣的名字—ByeJoe(白酒譯音,Baijiu)。《香港01》記者就着茅台的謎思向Trusch 了解,他認為,不少西方人對中國白酒抱有懷疑態度,是因為他們聽得太多中國食物安全問題的事故,是品質問題令他們卻步。他認為中國有眾多參差不齊的白酒釀酒廠,故品質監控的問題變得十分重要,可惜至今國內白酒產品尚未有一套嚴格的統一標準。
2014 年,全球首家以中國白酒為主題的酒吧Capital Spirits 在北京開業,老闆David Putney指,外國人對中國白酒的第一個錯誤印象,是以為白酒只是一個種類的酒。他解釋:「全中國有超過一萬間白酒釀酒廠,所以白酒如中國的地區一樣多樣化和具有眾多不同的口味。而它們之間的差異有如伏特加、蘇格蘭威士忌和龍舌蘭酒。」
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外國人大多只在商務、官方場合或宴會上飲用中國白酒。Putney說:「他們通常都是一輪又一輪的不停乾杯,所以沒有時間去品嘗。」這正正是部分白酒專家所說,中外兩種不同的飲酒文化差異,窒礙了外界認識中國白酒的機會。
Putney 同意部分中國白酒或許真的很難喝,但強調市場亦有眾多很好的款式和品牌。他認為箇中問題是,坊間最易購得的白酒大多是清香或濃香型,一般人若未準備好接受這些口味,很可能在試過一次便放棄中國白酒了。
內患—年輕人崇尚外國酒
此外,雖然茅台地位在國內難以被撼動,但也絕非毫無隱憂。有分析預期,茅台所屬的醬香型白酒在未來數年所佔的市場份額不到三成,以五糧液為代表的濃香型白酒會主導整個市場。再說,整個白酒行業正在起變化。先是自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禁止公費飲宴,加上打貪令需求一度減少,更要命的是國內年輕一輩開始轉飲外國啤酒、葡萄酒和烈酒,令國內白酒銷量持續下跌。
有內地白酒業人士認為,年輕人愈來愈多在非正式場合喝白酒,而且他們更傾向淡口味和低酒精濃度。加上現在年輕人送禮不一定送白酒,社交應酬上不停乾杯的情況也在減少。白酒市場原本的空間就非常狹小,多為年長男性,女性市場根本未有開發,若年輕男性都不喝的話,中國白酒的前景或許相當堪虞。
中國白酒走出世界的關鍵4P
Proof即酒精濃度,傳統中國白酒酒精濃度太高;Packaging,普遍中國白酒包裝設計太老土;Pungency,白酒無論是嗅覺和味道均太強烈;最後是Price,價錢不能太高,因為外國市場有很大的競爭,而目前中國白酒的知名度偏低。
推廣白酒首重教育
Putney認為推廣白酒最重要是教育,先以吸引和有趣的故事解釋這些產品的重要之處,而非不停說是中國最暢銷的酒。例如中國白酒有數千年的豐富歷史、獨特的釀造技巧和材料等。與此同時,消費者也會受最新的發展、設計等所吸引,而在互聯網的世界,懂得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引起關注亦十分重要。他認為既然內地年輕一輩大多不喝白酒,白酒企業向海外發展和重塑品牌未嘗不是好事。
識飲一定係咁飲...
延伸閱讀:【一帶一路】陶缸佳釀八千年 在歐俄之間尋覓葡萄酒天堂
Putney位於北京辛寺胡同的酒吧亦因此強調教育顧客如何品嘗中國白酒,例如顧客試喝幾款常見的中國白酒,從而解釋各種的口味,令顧客可喝出不同白酒的分別,繼而找出適合自己的口味和款式;此外,酒吧亦用中國白酒調配各款雞尾酒,吸引年輕的消費者。這些做法得到中外顧客的正面反饋。
Trusch也同意教育是重點,他解釋:「白酒大致分幾類,有濃香型、醬香型、清香型等。茅台屬於醬香型,本身味道較為複雜,一般人如缺乏對中國白酒的認識,難以懂得如何品嘗。」這可能是引起坊間極端評語的原故,畢竟若不是單純買醉的話,喝酒絕對是一門相當講究的學問。
(節錄)
上文刊載於第9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2月12日),原題為《茅台價飛天 準備衝出世界?》。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在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