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 · 未來食物】面對將來糧食不足 我們可以吃…
今年8月,瑞士成為歐洲首個批准銷售昆蟲食品的國家,國內第二大超市Coop旋即宣布正式推出昆蟲食品。歐美等地近年湧現一批昆蟲食品初創企業,並推出林林總總昆蟲佳餚,蜜蜂幼蟲雪糕、麵包蟲意大利飯相繼應市;甚至有企業在香港開設公司,窺覬本地及內地市場。這股食蟲新風潮目前發展如何,當中又遇到什麼難關和挑戰?
歐美食蟲熱潮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發表的《可食昆蟲》報告。報告警告,飼養家畜是全球暖化、土地退化、空氣及水資源污染和喪失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元兇之一,並明確表示目前消耗肉類的水平將難以持續。報告接着提出替代方案,認為昆蟲既有營養又環保,含有高蛋白質、鐵質和鈣質,加上蘊含維他命A、B1、B2和D,脂肪含量亦較豬肉和牛肉低,有望成為未來人類、家畜的重要食物來源,並長遠解決糧食不足問題。
食蟲歷史悠久 市場前景滿滿
現時,食蟲文化在全球約八成國家可以找到,估計至少20億人口曾進食昆蟲,故此吃蟲算不上是新奇事。然而,實際以昆蟲為主要食糧的人口所佔比例卻不多,加上西方世界幾乎沒有這方面的飲食文化。故對於歐美不少初創企業而言,這的確是個潛力無窮的未來食品市場。
有研究指出,現時全球有約2,000種可食用昆蟲,當中所含的蛋白質、營養各異。不少初創企業打着誘人旗幟,宣稱想拯救地球,尋找一個更健康及更有持續性的食物來源,幫助緩和貧困地區的饑荒問題。這些都為食用昆蟲打開了方便之門,令大眾有深入了解的動機和意願。
駐港經驗啟發 創昆蟲養殖箱
《香港01》找來一間在本港開設辦公室的奧地利昆蟲食品初創企業LIVIN Farms的創辦人Katharina Unger,探討這個新興食品行業肩負的任務和挑戰。Katharina成長於奧地利鄰近匈牙利邊境的一處鄉郊地方,幾乎每日都接觸到與食物生產息息相關的工作,包括養牛和種菜。Katharina長大後在歐洲修讀工業設計,其後獲獎學金赴笈美國進修設計及社會影響力課程,並順理成章當上一位工業設計師。
早在奧地利維也納獲取工業設計碩士學位前,她曾短暫來港跟一名英國設計師工作,辦公室位於上環海味街。她憶述:「每天經過上環及附近的街市商舖都會看到各式各樣食品,真的令我很驚訝。」她驚覺在這個人口稠密的城市,可以獲得許多難以得知產地來源的食材。於是她開始研究食物系統,而這亦成為她日後碩士論文的主要課題。
「我注意到現時的食物系統既污染環境而且消耗大量資源,因此我開始尋找其他替代選項,如昆蟲、藻類、人造肉等。最後我發現在解決全球人類的溫飽問題上,昆蟲是最有希望和前景、最令人期待的方案。」 Katharina強調:「昆蟲飼料大多是無用的廢料如豆渣、木薯渣、酒糟渣等,而且養殖昆蟲所佔的空間不多,即使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也可以做到。」
畢業後,她決心向設計和製造養殖昆蟲裝置方向發展,先後在美國夏威夷、加州和非洲等不同地方設計昆蟲養殖裝置。2015年,她成立食用昆蟲公司,首個產品就是全球第一款家用食用昆蟲養殖箱Hive。她強調:「我想為普羅大眾提供一種途徑,讓他們在家裏以最細小的空間,獨立地養殖昆蟲,攝取所需的蛋白質。」
Katharina再次重臨香江開展事業,「我認為香港是一個理想的地方,因為她是亞洲的中心,而亞洲在食蟲方面有較悠久歷史。」Katharina向記者解釋:「這裏是令人興奮、擁有多元文化的地方,可以讓我們試驗一些嶄新想法,令我們設計的裝置更受西方市場歡迎。而且香港人注意飲食健康,對營養產品感到興趣。香港是亞洲的中心樞紐,讓我們看到與歐洲不同的視角。」當然,香港同時是中國的門戶,能夠讓她的企業輕易在當地生產。
Katharina對香港的食用昆蟲市場感到樂觀,並以自身經驗為例,指公司獲得科學園的資助及特區政府支持,香港社會對食用昆蟲的大趨勢亦加深了認知。她認為,香港高度依賴中國、東南亞以至其他國家入口食物,食品價格和食物安全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食用昆蟲將有一定的前景和市場。她指出,若日後能夠以昆蟲餵食動物,食品安全亦將邁出重要一步。
現時,歐美不少同類昆蟲食品初創企業,紛紛推出昆蟲磨碎或磨粉製作的意粉、protein bar、肉丸肉餅等食品。Katharina認為:「生產從外表無法辨識的昆蟲食品,在初期可能對推廣有幫助,但長遠而言,讓人明白到進食昆蟲的可持續性更為重要,這些都是關乎教育,要告訴人們進食昆蟲是安全、健康和可持續。」
食蟲熱來得快 初創卻跑「馬拉松」
經過多年的親身體會,Katharina認為推廣食蟲遇到的問題着實不少,「正如肉食在不同文化也會有所不同,有些文化不吃豬、有的則不吃牛;在進食昆蟲方面,道理其實也一樣。舉例在韓國和中國,食蠶蟲是頗常見的事,但其他國家可能並沒有進食這種蟲的文化。飲食文化是十分複雜的,環境地理的因素亦很重要。」
她指出,從事新興行業必然會遇到困難,而食用昆蟲面對的困難則更多,包括監管、認知及接受程度等,尚有很多工作有待完成。她表示:「較複雜的裝置需要大量的時間生產及開發,現在產品終於完成可以投入市場,對我們來說是個里程碑。我們需要一步一步去做,逐小逐小慶祝成功,就像跑馬拉松。」
要數食用昆蟲初創企業的困難,首先當然是親身食蟲。Katharina回憶她的第一次,其實也是個可怕的經驗。她記得:「當時大概是2013年,在網絡沒有太多相關資訊,我只好到寵物店購買多種昆蟲回家烹煮,爸爸則負責拍片記錄整個過程。我還記得自己如何進食人生第一隻草蜢,我雙手在不停抖震,整個感覺都不好。」
多年來為昆蟲設計養殖裝置,Katharina開始對昆蟲改觀,並視牠們為活生生的生物,而且是相當具價值的食糧。
至於為何挑選麵包蟲成為公司的發展目標,Katharina表示:「因為麵包蟲超級健康,而且可以配搭各種菜式如中菜。我們試過做餃子,此外,搭配沙律或意粉等食材亦會增加口感。我們的團隊會定期食用昆蟲,大家感到味道相當好,可以混合各種食材,也很容易烹煮。」當然,麵包蟲的壽命一般只有幾個月,收成期快,可以滿足一般家庭所需。
扭轉飲食主流 或需數十年適應期
食用昆蟲的行業近年經已發展得如火如荼,不少昆蟲食品陸續面世,並且推廣至全球消費市場。食用昆蟲行業的前景深遠,除了作為人類日常食物,還可餵飼家畜。此外,正如Katharina的公司一樣,這個行業也開始着重可持續性,希望普羅市民可以將進食昆蟲變成習慣,並且為一個更環保、面對糧食危機的地球出一分力。
餘下的關鍵問題或許是,消費者能否輕易接受食蟲變成飲食主流。此問題正是食用昆蟲行業面對的一大難題,業界亦深切明白到飲食口味絕非朝夕就能改變,例如經歷近兩個世紀,番茄才漸漸成為歐洲的流行食品,昔日龍蝦亦曾被美國人視為低下階層食物。
正如法國食用昆蟲初創企業Ynsect創辦人Jean-Gabriel Levon的看法:「30年前,歐洲無人吃壽司,為何昆蟲不是同一回事?」他明白大眾需要時間適應,並補充說:「這並不是你可以在幾年間做到的事,這將要花上數十年時間。」
上文節錄自第83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0月23日)〈食蟲救地球〉,相關文章包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0月23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