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uhaus百年紀念:建築以外,包浩斯對藝術與設計的影響
說到包浩斯,總會提到建築,然而眼光若只放於建築之上又未免狹窄,皆因簡約實用的包浩斯風格,於產品設計、文字造型及編排、平面設計、藝術以至戲劇等各範疇,均具重要的影響力。
撰文:Cyris
圖片:由投稿者提供
功能實用的產品設計
包浩斯風格不只可見於巨大的建築物,也可呈現於細小的產品之上。上回提到的「包浩斯2.0」烏爾姆設計學院,其師生曾替不少公司設計工業產品。例如創作於1958至1959年間的TC 100白瓷餐具,特色在於同一款產品可以堆疊擺放,節省空間,方便運輸和貯存。
這款大家如今可能在IKEA都見過類似款式的設計,在1950年代可是前所未見,更成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藏品。這套餐具也體現烏爾姆設計學院所提倡的系統設計(System Design),重視單件家具或工具與環境系統之間的關係,把它們設計成容易裝卸的組合部件,概念對後世影響深遠。
簡單清晰的平面設計
除了實物,平面設計、文字造型及編排亦深受包浩斯風格影響。包浩斯學院的設計導師László Moholy-Nagy與門生Herbert Bayer主張文字編排是一種溝通工具,適讀性應被優先考量,而不能被美感凌駕。包浩斯形式的平面設計,多用簡單易讀的字型、清晰幾何的版面,不少知名的海報、唱片封套、商標設計、書本排版均運用了此手法。近年流行的扁平式設計(Flat Design),講求不假雕飾,去除陰影、漸層、裝飾等3D要素,跟包浩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今年,設計軟體公司Adobe特別架設了Hidden Treasures網站,邀請著名字型設計師Erik Spiekermann帶領學生,以包浩斯師生所創作的五款字型草圖作藍本並數碼化,供Adobe Creative Cloud會員在軟體服務中使用,或透過Typekit方式應用於網站。這些字款現時看來似乎平平無奇,但相比當年德國流行的古典哥德體,以小寫字母為中心、拋棄裝飾襯線的包浩斯式字體在1920年代實屬創新。
強調理性的藝術作品
儘管包浩斯重視實用功能,但它亦能呈現於抽象的藝術範疇。位於包浩斯重鎮斯圖加特的Staatsgalerie Stuttgart珍藏了不少包浩斯時期的藝術作品,從當中的畫作可見,畫家重理性多於感性,以基本簡約為前提,構圖總是沿著格線。美術館明年更將舉辦「Weissenhof City: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of a City」展覽,請來藝術家按典藏舊作重新演繹新派的包浩斯風格。
另一重點展品,乃包浩斯學院其中一位導師Oskar Schlemmer所創作的《Triadische Ballett》。此組雕塑作品源自1922年一場在斯圖加特上演的同名舞蹈表演,由Albert Burger、Elsa Hotzel和Oskar Schlemmer本人一起穿上18套服裝演出。這批服裝有別於一般古典優雅的芭蕾舞衣,幾何造型不但帶有幾分詼諧,更限制舞者只能做出簡單和充滿機械感的動作,表達出一種缺乏情感的理性表現,也讓人反思動作與空間的關係,充滿實驗精神。
Oskar Schlemmer的《Triadische Ballett》是抽象舞蹈的經典,以黃、粉紅和黑色作為三幕的主調,有趣得來又相當詭異:
2019年是包浩斯建校100周年,然而包浩斯風格並非只能從歷史中可見,時至今日,即使在不同範疇都仍在演化和應用,為現代的創作人帶來無窮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