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ury Vintage:強勢崛起的古董時裝經濟學
Vintage的意義,除了讓時裝人有更多選擇、透過衣着保留當時的文化風格、讓收藏者保留回憶……更重要的是,Vintage擁有強大市場潛力,尤其是擁有歷史、擁有品牌、求多於供的Luxury Vintage。
高級時裝(high-end fashion)其實是一個販賣夢幻的工業,人無我有的「獨家」感會演化成榮耀、階級和自我感覺良好。一眾老牌、大牌賣的正是這種奢侈感,讓反覆幫襯的客人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感覺良好。但近年時裝界持之以恆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開始轉移,從時裝中獲得優越感的方法開始多元化,可能是選擇「輕奢侈」(Affordable Luxury)品牌,可能是選擇古着——誰說Vintage一定要和軍裝、牛仔服和工衣畫上等號?這裡的「古着」,講的是過季的高級時尚單品,以及珍貴的設計師作品,亦即是近年在國外以及網絡平台上大受歡迎的「Luxury Vintage」產品。
蔗渣價錢燒鵝味道
「Luxury Vintage」與「Affordable Luxury」的概念異曲同工,都是希望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購買奢侈品才能得到的認同和滿足,後者放棄將自己定位在高端奢侈品的位置,反而保持對潮流觸覺的反應;前者則保持高端奢侈品的品位,而放棄追逐新季新款新設計。《一物》曾經對後者有過分析及評論,我在此不再多談,惟「Luxury Vintage」的興起,道理其實很簡單:試想想,街口新開的日式鬆餅店,要大排長龍購買的原味梳乎厘班戟大概$100一客,一個月後鬆餅店再度推出新味道,原味的售價可能會打個八折優惠。
新,永遠是開價更貴的合理原因,但想深一層,那塊班戟其實出自同一個廚師同一家店,我們購買的,是那個品牌的形象以及產品質素的保證。對一般消費者而言,名牌就是名牌,能用便宜於品牌專門店的名牌更是好名牌,當季與否根本非首要考慮。由是觀之,著名奢侈品二手網站The RealReal、位於美國的「Luxury Vintage」專賣店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甚至是本地代表Guiltless,都是因應這個供求因素而衍生出的另類高級時裝店。作為潮流大客仔的「Millennials」對這些二手奢侈品更來之不拒,一方面是過季時裝代表你「不隨波逐流」(但會追隨logomania),另一方面是幾千塊買一個過季Chanel手挽盒真的很抵……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產品:
收藏家的巨額投資
但與此同時,「Luxury Vintage」也可以是奢侈和階級分野的極致表現。高級時裝是奢侈的,但總會有手袋、有首飾比其他產品更奢侈。閃閃生輝的珠寶首飾和鐘錶不在話下,甚至一個手袋也能晉入奢侈傳奇。屹立拍賣界超過兩個世紀的佳士得近年看中古董奢侈時裝的市場潛力,積極發展時尚相關的拍賣會,以及部分中高價的網上時裝單品拍賣。近年最轟動的,非2017年佳士德拍賣Hermès的喜瑪拉雅尼羅鱷魚皮Birkin手袋,錄得港幣298萬元成交價,創下現存記錄中史上最貴手袋的頭銜。揹着手袋出街,等於揹了大半層樓在身上。而一些名人用過的二手手袋、珠寶和服裝等,同樣有價有市,想戴安娜王妃、瑪麗蓮夢露、戴卓爾夫人等服裝,在佳士得的拍賣上同樣價值連城,即使一些名不經傳的品牌,價錢也會翻上數倍。
更瘋狂的是,不少投資銀行專家、拍賣行老行尊以及市場分析師均公開表示,Birkin手袋的升值潛力可比黃金,回報率甚至能夠抛離股票市場的升幅。而回歸香港,坊間甚至出現專以名牌手袋為抵押品的財務公司。(當然,前提是你擁有的手袋在市場上擁有一定的價值。)「Luxury Vintage」早已超脫單純時尚、工藝、打扮等範疇,自成一個獨立的小經濟體系。
控制心理的時裝經濟學
《一物》常言,時裝不只是時裝,更是歷史、文化的產物,現在還能加上經濟、階級等意義。前兩者將時裝定性為宏觀的社會發展和政治潛意識(Political Unconscious,理論出自著名左翼評論家Federic Jameson)的影響和塑造,後兩者則建基於微觀的人類心理學和欲望分析。時裝產業正在做的,其實是限制供應、增加需求,從而在交易其中獲得利益。「Luxury Vintage」既在破壞傳統時裝產業的供需循環,卻也同時鞏固高級時裝創造的夢幻與階級幻想,當中的一體兩面實在曖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