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突破紀律規範的穿搭創意

撰文:添子
出版:更新:

改裝中學校服是我這一代人的集體回憶,男生收窄褲腳,故意買寬鬆一點的尺寸權當低腰褲;女生改短裙腳,卻在外面穿上年oversize毛衣,休閒得來帶點日系風格……校服既是規範、限制、紀律,卻也是激發學生穿搭創意的資源。

中學時代,學生星期一至五都要穿校服,一定多過穿便服和時裝。想來校服本來就象徵紀律、服從和集體,在年輕人手裡卻成為有限的穿搭資源。他們又怎會甘心千人一面?盡量把沉悶的校園制服變型變美便是學生第一個衣着上的實驗。有些人會利用配飾,為校服配小巧的皮革手袋做書包、穿一雙rock仔必備的Dr. Martens、或者帶一條雙G黑皮帶都是潮流;也有人會冒着被訓導署記過的險,剪一個在校方眼中標奇立異的時尚髮型;更甚者會將校褲校裙拿到服裝店改剪裁,配合自己的身型。

當然,改裝校服的確是各處鄉村各處例,而校服本身也是充滿文化意象的服裝,當然值得研究研究。

旗袍校裙和孖辮是香港女校學生的典型形象,散見於不同的流行文化文本中。(電影劇照)
不少香港名校都以藍色旗袍為校裙,如英華、真光等。(電影劇照)

香港代表:旗袍校裙

這種充滿中式風味的連身校裙多為女校校服,自1940年代起逐漸於香港盛行,打破以往女生校服「上衣下裳」的傳統;企領、收腰剪裁、開衩及膝裙襬等都是旗袍校裙的特徵。旗袍本於1920年代在上海盛行,其後因國共內戰,旗袍老師傅南下移民香港才得以傳入,後來更成為香港獨特的校服款式。

不少女子名校如真光、聖保羅、英華等均以此款式作校服,雖不及傳統旗袍剪裁修腰困身,卻還能稍稍限制女學生的姿體動作。學生多配一雙Mary Jane搭帶皮鞋或者Ballerina平底鞋,取其斯文靜謐的氣質。某些女校更限制學生只能綁孖辮髮型,希望她們能保持清純樸素的校風。當然,在現今社會看來,確實有性別定型的嫌疑。

《水手服與機關槍》的三代女主角,這套改編自小説的電影為水手服在日本流行佔了很重要的席位。(網上圖片、電影海報)
水手服風格青春洋溢,原來前身是英國水兵的制服。(視覺中國)

日本代表:水手服

從電視劇、電影到動漫都能見到它的蹤影,也是香港大部分女學生鍾情的校服款式。水手服的流行始於一戰之後,其時日本社會正值現代化(或西化);女學生穿的和服過分不便,福岡一所女校校長便以英國水兵的軍服作藍本,設計了流行至今的水手校服。領巾、襯衫、百褶裙是水手服的特色,沒有水兵的剛強,卻別有一番休閒跳脫的美感,更一度成為可愛青春的象徵。

1980、90年代,由於改裝校服的風氣極盛,水手服竟成為不良少年的代表,卻因如此漸漸與日本街頭文化接軌。當時,女惡霸的百褶長裙、水手服配泡泡襪/長襪、厚底鞋的造型在原宿、池袋等潮流區域非常盛行,電影《水手服與機關槍》(改編自赤川次郎小説,1981年首度改變電影,2006年改編成電視劇,2016年再度改編成新電影)更將此帥氣形象推至高峰。

因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精誠中學成為台灣旅遊景點,其校服更像日本和服般變成租給遊客的「呃like服」。(電影劇照)
由國民黨軍服延伸出來的學生軍訓服是台灣的特色校服。(電視劇劇照)

台灣代表:改裝軍服

作為曾經的日本殖民地,台灣的校服風格遊於軍國時期的日本風與民國時期的中國風之間——單調、直接、一式一樣,代表權威對學生的控制。自台灣戒嚴時期起,學生不穿規範校服上課會被重罰甚至體罰。高中學生更需要換上卡其色的軍訓服上課,胸前口袋繡有校名、學生名字和編號,方便老師和教官認人,嚴密監控紀律。校方亦會提供特定的帽子和書包,學生可是一點穿搭也不能試。

不同年代的學生不停向政府爭取,取消制服以及連帶的不民主罰則;情況持續至2016年,教育部終於宣佈解放校服的限制,宣佈校方不能因儀容和校服責罰學生,算是一大進步。有趣的是,台灣每年都會有(女生的)「高校制服大賞」,可算對校服一物又愛又恨。

《我的少女時代》中的男主角徐太宇以黑背心配校服恤衫,正是叛逆穿搭的代表人物。(電影劇照)
伊頓公學的三件式西裝和學員袍歷史悠久,極具英倫風的優雅韻味。(Getty Images)
基督醫院慈善學校的校服,從創校以來沿用至今。(Christ’s Hospital School)
哈里王子也是伊頓公學的校友,同樣穿過這套經典校服。(Getty Images)

英國代表:紳士服裝

以優雅和美學著稱的英國,不同院校的校服雖以西裝為主,卻也各有特色。不少屹立百年的著名學院依舊保留創校以來的校服,如基督醫院慈善學校(Christ’s Hospital School)的長外套、伊頓公學(Eton College)的三件裝燕尾服、哈羅學院(Harrow College)圓草帽等,更顯學生和學院對歷史、文化的尊重。

日常上課,男學生必須穿着整齊的恤衫、領帶、西褲及西裝外套,女生則多穿恤衫、打領帶以及半截裙。西裝外套上繡有代表學院的校徽,更精緻一點的校服更會配鑲邊外套,這也是現今流行「學院風」的由來。

1960年代的美國公立學校充滿創意,完美展現Swinging 60s的斑斕風格。(電影劇照)
(上)《High School Musical》和(下)《Gossip Girl》的故事主題同樣圍繞美國高中學生的生活,均是當時學生們的時尚啓蒙。(網上圖片)

美國代表:奔放便服

比起其他國家,美國校園貌似相對自由——有自家校服的多是強調階級的私立學校,仿效英倫名校的風氣;平民公立學校甚少擁有校服,雖然有一定的服裝指引(Dress Code),卻依舊讓學生自行穿着便服。在不同種族的學生共處學校,反而促進年輕街頭時尚的發展和創意。

不過,在看似自主的服裝指引下,其實暗藏歧視與霸權。從1960年代到現在,不少學生因儀容規定而被校方留難,包括因佩戴反越戰臂章被停學、禁止穿着代表藍領的牛仔褲、非裔美國人因天生爆炸頭而被罵標奇立異等。不過越是壓制,這種反霸權的服裝文化交流卻越演越烈。

影片製作:Nikki Tsang